“火”起來的臨期食品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新京報快評
漫畫:超四成消費者願意購買臨期食品。圖/IC photo
“年輕人買臨期食品來減少浪費”“帶你瞭解臨期食品”“臨期食品,可以買嗎?”……最近,臨期食品“火”了起來,相關話題在網絡上熱度不減。與此對應,也引發了公眾對於臨期食品的質量安全和規範監管的關注。
臨期食品“火”起來的背後,既有人們消費觀念更新、多維消費需求的驅動,也有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共識,更有臨期經濟興起、資本入局攪動等因素。這對於消費者、商家、資本和社會而言,不啻於一個有益的機會。如果臨期食品的准入規範、監管得當,將能夠造福多方,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然而,在臨期經濟迅速增長、資本大肆擴張的當下,不少亂象已經出現。如何保障好臨期食品的質量安全,已經成為擺在眼前的一個重要問題。畢竟,臨期食品本身貨源多樣,有的商品特殊,對保存條件等要求很高。稍有不當,便可能影響食品安全,損害消費者身心健康。
更關鍵的是,對於臨期食品的定義和相關界定,目前並沒有明確的國家標準,只有各省市出台的地方性管理規定。而臨期食品的儲存標準也缺乏明確、專門的統一尺度。如此混沌的局面,很難保證臨期食品在進貨、儲存、流通、銷售、回收等多個環節,不會出現質量問題。
超市裏的促銷商品。資料圖。圖/新華社
從現實來看,上述擔心也並不多餘。此前媒體報道,一些商超平台和商家,對於臨期食品的商品標註、保質信息等缺乏明確提示,損害了消費者知情權;也有人將臨期食品與正期食品混放混賣,企圖“渾水摸魚”,牟取利益;還有個別商家受利益驅使,篡改臨期食品的生產日期,用過期食品冒充臨期食品。類似亂象都警示我們,是時候重視臨期食品的質量安全和規範監管了。
臨期與過期,很多時候只是一線之隔。雖然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對臨期食品作出了相關規定,但儘快出台專門統一的臨期食品國家界定標準和儲存標準,仍有很大必要。只有國家標準清晰、尺度統一了,才會有明確的行業准入門檻和經營規範,消費者心裏也才會明明白白,有穩定的臨期食品質量安全預期。
此外,相關部門還需要拿出一些配套措施,保障好臨期食品行業的規範化、專業化、持續化發展。比如,督促相關企業依法依規開展日常經營活動,優化提升臨期食品安全的執法方式,加大對經營亂象的處罰力度;在提倡行業內部舉報和消費者投訴之外,不妨設立臨期食品加盟機構的“黑名單”制度,明確相關商家和企業的准入和退出條件。
食品安全大於天。任何時候,吃進人嘴裏的東西,都應當是安全的、安心的。從這個角度來説,近幾年成為眾多消費者“新寵”的臨期食品,必須運行在規範化治理的軌道里,而不能糊里糊塗,放任其野蠻生長。
一句話,食品會有臨期,但保障好食品質量安全和規範監管治理,永遠沒有結束的日期。
特約評論員 | 林風(媒體人)
編輯 | 徐秋穎
實習生 | 耿心玥
校對 |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