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00個瞬間看2020」基金業:18萬億背後的悲喜錄

編者按:30個垂直產業,各自用“10件大事”講述自己的故事,凝練成300個跌宕起伏的瞬間,記錄新舊產業的變革與資本市場的選擇,記錄行業的悲喜交集、絕地逢生、柳暗花明。這是中國產業生命力的真實寫照,見證了中國經濟在大考之下,每一次細微的驚人一躍。

「從300個瞬間看2020」基金業:18萬億背後的悲喜錄

正文:成立於1998年的公募基金行業,經歷了超過20年的積澱後,終於在2020年“騏驥一躍”,不僅在結構性行情的市場中,憑藉遠超大盤指數的平均表現博得投資者的青睞,“炒股不如買基金”的口號也被眾多持有人喊得越發響亮。縱觀全年,新發規模和發行數量創下歷史紀錄,並即將突破3萬億元,整體管理規模更四破關口,最新達到18萬億元。

拋開數據再看趨勢,2020年作為機遇之年,新舊交替已成常態。分級基金黯然離場,公募REITs“落地生根”,投顧業務穩步推進,更有科創板指數投資“大步流星”。當然,星火燎原之勢背後,公募基金面臨的挑戰同樣不斷,例如醫藥主題基金坐“過山車”,原油QDII淨值重挫,信用風險衝擊下,債基遭遇大額贖回等,樁樁件件無不考驗着“掌舵者”的管理能力,也推動着整個公募行業向一個風控更加嚴格、投研更加專業的紀元走去。

1.炒股不如買基金

繼2019年之後,2020年延續了“炒股不如買基金”的公募神話。據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12月14日收盤,上證綜指報收3369.12點,年內漲幅約為10.46%,深證成指和創業板指的漲幅則分別為31.27%和51.64%。與此同時,上證50、滬深300的年內漲幅約為13.21%和20.46%。

相較之下,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同期,主動管理類權益類基金中,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淨值增長率已突破47%,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也達到45.29%,更有11只基金收益率翻倍,大幅跑贏眾多主流股票指數的表現。

2.新發數量規模創歷史新高

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為統計標準,截至12月14日,今年以來,已有1368只基金先後成立,累計新發規模約為2.98萬億元,再度刷新歷史紀錄,且距離3萬億元僅差“臨門一腳”,隨着近日部分基金即將結束募集,這一關口有望被突破。同時,同比2019年的數據來看,2020年的新發規模,較2019年全年的1071只和1.42萬億元,也分別增長27.73%和109.86%。

3.公募基金規模首破18萬億元

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披露的最新一期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末,公募基金整體規模已達18.31萬億元,較2019年末增長23.97%,再度刷新歷史新高。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9年末,公募基金的總規模仍僅為14.77萬億元,且已是彼時的巔峯紀錄。也就是説,2020年以來,公募基金規模已連續突破4個萬億元大關。

分類來看,封閉式基金的最新規模約為2.37萬億元,開放式基金約為15.94萬億元。其中,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的規模約為1.81萬億元和3.82萬億元,同時,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和QDII基金的規模約為7.55萬億元、2.65萬億元和0.12萬億元。

4.科創板指數投資時代開啓

繼2019年7月首批科創板公司正式上市交易,公募基金開啓科創板主動投資之後,2020年7月,即科創板開板一週年之際,上證科創板50成份指數發佈歷史行情,且於7月23日正式發佈實時行情,科創板指數化投資時代來臨。

此後,今年9月,首批4只科創板50ETF獲批並開啓發行工作,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工銀瑞信基金及華泰柏瑞基金旗下產品在一天募集期、50億元規模上限的背景下,毫無懸念地一日售罄。據渠道消息稱,當日4只產品累計吸引了近千億資金追捧。

5.醫藥主題基金的“大起大落”

從上半年的“笑傲羣雄”,到下半年的估值過高受質疑,再到年末的調整回撤,隨着醫藥板塊的震盪波動,公募醫藥主題基金的業績也坐起了“過山車”。部分在上半年末就已實現超50%收益率的產品,截至目前,仍難有存進,少數更不漲反跌。

總體而言,年內收益最高的產品目前淨值增長率仍未破百,首尾相差超過66個百分點,“奪冠”熱門也無醫藥主題基金的一席之地。

6.原油QDII遭遇重挫

“原油比水便宜”。2020年4月,美國WTI 5月原油合約價格跌破0元,並一度到達負值,使得彼時北美原油市場嚴重供過於求的情況得以曝光。同時,一批“出海”且重倉海外原油期貨的公募QDII淨值同樣遭遇重挫,部分產品一度跌近七成,且在此後長期保持淨值“腰斬”的情況。雖然年末國際原油價格逐漸企穩,原油主題QDII的收益率也隨之“復甦”,但仍有多隻產品的淨值虧損超過三成。

7.翹首期待公募REITs開閘

從今年4月監管部門發佈公募REITs試點工作通知及相關征求意見稿開始,直至8月正式下發《公開募集基礎設施證券投資基金指引(試行)》,公募REITs“靴子”落地。至此,不僅是相關產品定義、參與主體資質與職責、基金份額髮售、投資運作、信息披露等得以規範,而且,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內萬億級的公募“大蛋糕”也將逐步出現在全球投資者的視線當中。

8.獨立基金銷售投顧試點機構“聚首”

從2019年12月,首批3家獨立基金銷售投顧試點機構螞蟻基金、騰安基金和盈米基金正式獲批以來,今年4月,螞蟻基金的“幫你投”上線,9月,騰安基金的“一起投”上線,10月,盈米基金的個人服務的理財平台“且慢”正式推出“四筆錢”投顧服務升級計劃。至此,獨立基金銷售試點機構正式齊聚基金投顧服務。也成為了自2019年10月落地基金投顧試點後,基金公司、獨立基金銷售機構、銀行、券商中,最早全部完成投顧服務上線的一類機構。

9.信用債風險衝擊下債基的“踩雷潮”

臨近年末,重倉信用債投資者的“AAA信仰”卻一次次受到衝擊。自四季度以來,債券市場信用風險事件頻發。從青海國投永續債延期,到華晨汽車“17華汽05”實質性違約,到紫光集團稱不贖回“15紫光PPN006”,再到永煤控股債券的實質違約,讓信用債的風險問題再度被搬上台面被從業人士和投資者認真端詳。而這背後,部分重倉相應債券的公募基金也因此受傷,“踩雷潮”不斷。

10.分級基金時代終結

2007年誕生,並在2015年牛市行情中獲得追捧的分級基金,終於在今年8月監管明確整改時限不作延期的背景下,逐步走向末路。這類特殊的基金產品在自帶槓桿的特性下,曾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也曾令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投資者“黯然神傷”。如今,清盤、轉型、整改的交疊出現預示着分級時代即將終結,也希望更多投資者在釐清個人投資需求的同時,更多地瞭解公募基金各類產品之間的差異和特徵,賺認知範圍內的錢。

北京商報記者孟凡霞 劉宇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77 字。

轉載請註明: 「從300個瞬間看2020」基金業:18萬億背後的悲喜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