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融“地雷” | 起底AMC①
編者按:地產觸底 ,緩慢恢復,AMC跑步進場。樂居財經特別推出《起底地產AMC》系列,追蹤、洞悉AMC紓困地產的模式與前景。本期推出系列①:華融“地雷”。
文/樂居財經 曾樹佳
剛從泥潭裏走出來的中國華融(HK:02799),還是受到了地產的拖累。8月16日深夜,華融發佈公告稱,預計上半年歸母淨虧損約為188.78億元,同比由盈轉虧。
這是其自上市以來首度半年報虧損,華融也交代了導致虧損的兩大因素:一是金融資產公允價值錄虧,二是房地產確認信用減值損失增加、收購重組類不良債權資產收入同比減少。
2021年下半年以來,已有超過25家知名房企陷入流動性危機,甚至過去排名前十的地產巨頭已有數家“暴雷”,而這些房企基本上都是華融的重要客户。他們未能如期還貸,資金無法收回,必然導致壞賬。
雖然虧損超188億,但這家AMC機構仍對地產不離不棄。在幾天前,它剛宣佈多家分公司參與房地產行業風險處置,落實保交樓政策,化解風險、盤活資產,推動多地項目重啓。
據樂居財經瞭解到,華融與新華聯定下債務重組協議,馳援中南建設和陽光城母公司,動作頻頻。但AMC畢竟也是市場化機構,在既定的市場原則之下,華融攬下部分地產項目之後,同樣也面臨盈利壓力。
現時的華融,既要獨善其身,又要“兼濟”地產,確是面臨着不小的挑戰。
華融“救場”
完成引戰增資後的第一年,華融緩過神來,調整了業務方向,即圍繞破產重整、國企改革、上市公司紓困、不良資產處置等領域,加速業務儲備。
眼下,地產行業的深度整合,似乎正給華融提供此前少有的機遇。它開始陸續展開“援房”行動,盤活“爛資產”的身影頻繁出現。
5月,中國華融與中南建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擬提供最多50億元,以有限合夥、基金等形式設立合作主體,支持中南控股在建工程復工復產、優質項目併購、社會與資本合作項目盤活等業務。
年中,華融大筆一揮,與新華聯簽署了《和解協議》,確認將後者8.94億、3.8億兩筆債務的還款期限,分別延長至今年的11月28日、12月10日。相當於給新華聯又爭取了小半年的償債時間。
近日,華融又宣佈已與陽光城母公司陽光集團,簽署了《紓困重組框架協議》。雖然從簽訂框架協議,到項目落地,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但總算給陽光城實控人、質押了身家的林騰蛟,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此外,中國華融與南通市政府簽署協議,運用“債券收購+債權重組+財產信託”模式,順利化解上市公司禹洲集團的債券兑付風險,保障了200多位社會投資人利益。
在這幾番大動作之前,華融還曾參與雨潤集團重整、與花樣年就債務重整計劃商討合作等。它在地產領域的業務進軍軌跡,讓人有點難以相信,這是一家剛從泥潭走出來不久的AMC機構。
華融入局紓困地產的底氣,來源於政策環境。
1998年金融危機之後,國務院成立不良資產專業處置機構,存續期10年,四大AMC由此成立。那時候,四大AMC對應解決大銀行的不良貸款,比如華融便領到了化解工商銀行4007億不良貸款的任務。
20多年後,AMC再次出馬,只是紓困的對象換成了房企而已。今年4月下旬,就有消息稱,金融監管部門向四大AMC和18家金融機構,提供了12家出險房企清單,針對其資產收併購等工作提出6項政策指導。
不久之後,銀保監會又發文,對AMC機構在化解金融風險方面,提出更高期望,大幅放寬了金融AMC的資產收購範圍,並給予一些政策支持。
據樂居財經獲悉,早在去年,華融就獲批發行700億元金融債,募集資金主要用於不良資產收購及處置、債轉股等主營業務。今年年中,銀保監會再次批覆華融發行200億元永續債。
有了現金流做週轉,華融呈現出了較為清晰的經營路徑,它陸續運用“債權+股權”“金融+產業”等工具箱,開展問題資產的併購重組。
在實際化險工作中,它運用財產權信託隔離、重整投資、債務清理、共益債投資、代工代建、託管服務等手段,盤活項目;此外,其還與地方政府,簽署支持建築也轉型升級的協議,加強與頭部建築施工企業的合作。
盈虧權衡
四大AMC跑步進場,華融是唯二的上市平台之一,一時間備受關注。
很多AMC機構都鍾情於地產領域,華融也不例外。截至去年年末,華融收購重組類的不良資產總額為3108.86億元,其中就有1440.89億元為房地產業,佔比46.3%;2020年該項數據還曾達到51.7%,超過了一半。
華融在地產領域中的參與方式多種多樣,它並不是只停留在財務投資層面,而是同時介入到了地產開發,只不過它有時也必須接受收入沉浮的現狀。
去年,受房地產項目開發週期性影響,華融實業部分房地產項目處於尾房銷售階段,一些新項目也處於開發建設階段,可交付量減少,因此房地產開發業務收入由2020年的23.97億,減少至2021年的8.71億。
儘管有政策支持,但AMC也是市場化機構,在既定的市場原則之下,華融在收購部分項目之後,同樣也面臨盈利壓力。
今年上半年,華融再次由盈轉虧,預計淨虧損約188.78億。一方面是金融資產公允價值錄得較大浮虧;另一方面,房地產確認信用減值損失,同比明顯增加,收購重組類不良債權資產收入,也同比減少。
近日穆迪發佈報告稱,目前這些AMC的資本充足率雖滿足最低9%的監管要求,但並沒有非常充裕的資本緩衝,特別是核心一級資本。資本限制和商業考量,將制約AMC參與房地產紓困規模。
據穆迪預計,現時AMC對房地產紓困項目投資,在未來12-18個月,可能不會取得良好回報,中長期內對其盈利能力影響存不確定性,具體取決於房地產是否實質性復甦。
由此可見,華融在紓困房企的過程中,仍面臨着一些挑戰。況且,這家公司一年前還身陷泥潭之中,目前剛脱困不久。
此前,華融對內要處理原董事長賴小民任職期間,激進經營、無序擴張造成的風險資產;對外要承受新冠疫情造成的市場衝擊,部分客户履約能力下降,華融當期部分資產質量加速劣變,危機顯現。
以至於華融2020年預虧1029億元,如此鉅額虧損,令外界震驚。要知道,2012年到2017年,華融年收入複合增長40%。2019年,其淨利潤還曾達到14.24億元。
後來,遠洋資本、中信集團、中保投資、中國人壽資管、中國信達等五家公司,擬通過認購新發行股份的方式,對華融進行戰略投資。
此外,華融的“瘦身計劃”也繼續開展。除了轉讓華融交易中心、華融消費金融股權之外,它還計劃重組華融信託股權,積極迴歸不良資產主業。
去年年末,華融資本充足率恢復到12.95%,漸漸恢復了元氣,但其內部仍在調整。
有報道稱,近期監管部門對華融提出明確要求,迴歸不良資產處置的主業,在年內儘快處置旗下持牌機構、境內子公司,以填補壞賬窟窿,減少對母公司淨資本的消耗。
難捨地產
在華融內部,曾將公司陷入泥潭的經歷,歸咎於不加斟酌的地產投資。
按照華融國際原總經理白天輝的描述,為追求個人政績,華融原董事長賴小民執掌華融期間,過分看重短期利潤,上有所好,下有所投,為此華融下面的人不得不去投一些高風險、來錢快的項目,比如房地產。
在中國華融龐大的組織架構中,承擔地產業務的主要載體,為華融實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華融實業”),也即原來的華融置業有限公司。
華融置業的創立時間甚至早於1999年成立的中國華融。在1994年,前者便已成立,那時它還是一家名為“珠海橫琴信東房產實業”的開發公司。
起初,華融是從工商銀行的不良資產包中拿到橫琴島的大量土地。經過老華融人多年清理,地塊權屬基本被梳理清楚。
華融置業早期的地產作品是“銀鑫花園”,這也是珠海橫琴第一個商業樓盤。不過,它真正開始加碼地產開發,則是在2009年賴小民進入華融後。經過多年發展,華融置業與華融信託協同,相繼在全國各地佈局地產項目。
但截至目前,華融地產佈局的後遺症,仍在顯現。
樂居財經查閲獲悉,現時華融實業陸續增加的開庭公告中,依然有很多與地產公司有關。例如,8月9日,華融實業與貴州紅華房地產有限公司(簡稱“貴州紅華”)的合同糾紛,也發佈了開庭公告。
貴州紅華曾與華融合資成立貴陽融華置業有限責任公司,開發貴陽的城市綜合體“華融金融中心”,該項目涉及雲巖區棚改。
此外,貴州紅華的法人楊踐,還曾透過旗下公司觀山湖建設,與融創合作開發貴陽觀山湖九樾府項目。但截至目前,貴州紅華已13次成為被執行人,60項合同違約,常常成為被人討債的對象。
在近兩年地產經營不確定性迅速提升的背景下,上述例子側面體現出了華融地產佈局殘留的風險。
當年賴小民對同鄉王永紅的輸血,造成的地產“踩雷”重創,還歷歷在目。2018年,華融賴小民落馬後,王永紅的中弘股份隨即爆雷,繼而退市。彼時債務逾期公告顯示,包括華融信託在內的12家信託公司被迫“維權”,債務餘額合計68.41億元。
儘管如此,當眼下地產紓困成為主題之一時,華融還是迅速搶得一杯羹。地產,是華融難捨的一個“主題”。
文章來源:樂居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