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20年全國新增店面網點4061家 實體書店面臨格局之變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財經

   近日,一份由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和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合作發佈的《2020—2021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引起社會各界關注。

   報告在對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的書刊發行業協會、40個新華書店集團、93家品牌連鎖書店和163家獨立書店進行了廣泛問卷調查之後得出:2020年全國大約有4061個書店店面或網點面世,1573家書店關閉,純新增店面或網點約2488個。

  戰略休整與逆勢新增並存

   對多數實體書店而言,2020年顯得尤為艱難。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實體書店到店客流量急劇減少,線上收入、線下收入同比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在我們的問卷反饋中也得到大量的驗證。”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長、百道網董事長程三國向記者坦言。

   短期來看,客單價和購買率同步下降,書店收入下滑。長期來看,讀者閲讀習慣、購物方式進一步網絡化,線下渠道的話語權進一步縮小。業內不曾料想,以體驗感取勝的實體店,有朝一日,優勢竟變成劣勢。

   2020年12月31日,位於深圳萬象天地的誠品生活深圳店結束營業時,給業界帶來不小震動。長長的“告別”名單上,還有重慶方所書店、上海旅人蕉書店、武漢物外書店漢口店等一連串讀者們熟悉的身影。

   關閉的1573家書店中,有連鎖集團的大型書城,也有獨家經營的單一店面,有的僅開業1000多天,有的已在行業沉浮了20餘年。

   無論是被迫進行的戰略休整,還是主動離開行業的經營選擇,它們的離去都令人悵惘。

   讓人略感欣慰的是,在一批書店倒閉的同時,也有一批新的書店或店面,逆着市場風潮誕生。

   2020年12月12日,位於上海奉賢區九棵樹未來藝術中心的店面開業後,大隱書局成為滬上門店數量最多的民營實體書店。雖然遠離市中心,但獨特的空間設計,大量戲劇、音樂、設計、美術等藝術書籍的引進,加上全球博物館文創匯聚和咖啡店等業態的複合經營,讓該書店吸引了大量讀者前去打卡。

   “運營效果超乎預想,成為集團旗下單位面積營業額較高的書店之一。”大隱書局董事長劉軍告訴記者。

   在2020年大幅擴張店面數量的,還有西西弗書店。全年新增34家店面,證明了多種業態複合經營策略的成功。

  公共文化屬性加強

   仔細梳理報告發布的數據,不難發現,承擔中國新開書店店面或網點的機構力量,主要來自新華書店。

   新增網點數量最多的是重慶新華傳媒有限公司,2020年新增網點114個。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新增95個位居第二。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和江蘇鳳凰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均以新增75個位列第三。

   “網點向基層下沉,大力推動全民閲讀,是新華書店身為國企應該承擔的社會職責。2020年,除了在全市主城及區縣經營42個網點之外,我們還經營農村出版物發行網點119個,其中直營網點2個、中小學校園書店11個、農家書屋及文服中心聯辦網點41個、社區書店3個、鄉鎮網點62個。”重慶新華傳媒有限公司營銷中心副主任王渝告訴記者。

   下到基層的新華書店網點,店面均不大,經營面積在幾十平方米到二百平方米之間,以黨政、文學、社科、少兒類暢銷書和種養業書籍為主要展銷品類,帶有脱貧扶志的半公益性質。

   “目前來看,經營成效還不明顯。在起步初期,重慶市政府給予了我們一定的補貼。未來我們會在本土少兒圖書市場進行進一步開掘。”王渝説。

   據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20年北京新增書店639家,獲得“書店之都”的稱號。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擁有特色書店200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書城41家,實體書店達1994家。萬人擁有實體書店數量達到1個,超過了紐約、巴黎、東京等國際都市萬人擁有書店的數量。”報告發佈會上,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野霏公佈。

   在業內人士看來,北京書店數量的迅猛增加,離不開政府公共文化建設的大力支持。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連續5年加大對實體書店的資金扶持力度,全市各區制定了區域實體書店專項扶持政策。疫情期間,出台了全國第一個針對實體書店的專項救市政策,統籌扶持資金2.4億元。在政策引導下,北京形成了大型書店、知名連鎖書店、特色書店齊頭並進的格局。除營業多年的新華書店王府井店、西單圖書大廈之外,Pageone、言幾又、西西弗等連鎖書店逐步形成了自身穩定的讀者羣體,部分特色書店如中央黨校大有書局,豐富了全市書店的類型。

   王野霏透露,未來北京將進一步扶持校園書店、商場書店和園區書店等區域性書店,推動新華書店中小門店向社區和特色書店轉變。

   “實體書店的產業屬性在進一步弱化,公共文化服務屬性在進一步加強,未來會怎樣,產業屬性會不會完全消失,還探不清方向。”程三國説。

  不斷探索破局方向

   疫情給行業帶來的積極影響,是倒逼實體書店加快轉型步伐。

   在無法跟線上比拼價格的情況下,延伸產品線,利用文化資源集成優勢,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實體書店破解行業生存困境的重要方向之一。

   “老實講,依靠實體書店圖書零售業務,即使是加上文創、咖啡的收入,要生存也比較困難。書籍零售只是大隱書局的一個業務版塊,營業收入佔比大概在30%左右。而且,即使是每年營業額都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長,依然無法盈利。其餘的收入,靠的是我們提供的各類服務。”劉軍向記者透露。

   大隱書局在充分了解各方需求前提下,聯繫20多家大型企業集團、200多家黨團組織,為他們提供圖書館、鄰里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黨建中心的運營諮詢和場地託管服務;聯繫200多家公共藝術場館,為他們提供功能設定、空間設計服務;還為各類社會主體組織圖書分享、文化體驗、藝術導賞、劇本朗讀、文藝演出活動,2020年共計有1500多場。

   從文化服務領域掘金的同時,不少實體書店試水線上營業,私域流量、社羣運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在安徽,當地新華髮行集團正在進行一場“流量變現”的嘗試。

   自2018年起,該公司聯合旗下所有實體書店推出圖書共享服務,讀者通過線上智慧書房App,可以免費借閲實體書店的書籍,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借轉買,以優惠的價格獲得書籍。

   “運營兩年多來,我們線下4萬種圖書總借閲量超過520萬冊次,年均220萬冊次的借閲量,相當於一般省級圖書館的兩倍。復借率超83%,説明在讀者閲讀習慣培養方面,共享書店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們的智慧書房App,註冊用户達75萬,日活用户超過8000人次,月活用户達25萬人次,用户次月留存率為48%,處於移動互聯網產品前列,説明用户對共享書店這一模式的認可。”安徽新華髮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文勝在報告發佈會上的發言,讓在場百餘家書店經營人受到了啓發。

   中國是世界上書店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商業模式具有更多方向的國家。後疫情時代,如何吸引讀者重回實體書店,業界同人必須在模式創新方面下苦功夫,程三國認為。

   主流實體書店、民營連鎖書店、各地社區和農家書屋齊頭並進,氣質不一但氣象萬千,是業界的共同期待。

  (本報記者 韓寒 本報通訊員 滕賢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