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調查局】
中新網3月25日電(中新財經 左雨晴)“想去擺地攤,有沒有小夥伴一起約一下?”
隨着“地攤經濟”的放開,如今正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擺地攤”的行列。“護士兼職擺地攤兩週賺1萬5後全職開店”“95後夜市夫妻檔算起收入笑了”等相關話題屢屢登上熱搜,也令不少觀望的年輕人蠢蠢欲動。
然而,年輕人擺地攤能否實現人人“月入過萬”?
擺攤者自述:3500元起家 如今整體年入近200萬
3月的夜晚,春風尚未吹走冬天的餘寒,樂樂如往常一樣,下班後驅車到離家不遠的地方擺攤賣玩具。
這是樂樂兼職擺攤的第二年。2021年6月,餐飲創業失敗的樂樂在上班打工的同時,萌生了擺地攤賺外快的想法。
“2020年破產後負債200多萬,我手裏沒有什麼本金了,於是想邊上班邊找副業。”她向中新財經表示,自己擺地攤的啓動資金為3500元,而之所以選擇賣玩具,是因為玩具價格低廉,耐儲存,又深受小孩子喜愛。
第一次擺攤的地點,樂樂選擇在自家小區門口。儘管很快遭遇管理人員驅離,但樂樂依然嚐到了擺攤的甜頭:短短十多分鐘,自己就賣掉了價值300元左右的玩具。“賣了不到10件,淨利潤在150元左右。”
在擺攤的過程中,樂樂還做起了自媒體。“因為我覺得做自媒體成本比較低,如果實在沒做起來,我擺攤還是有一份收入,所以自媒體可以跟擺攤同步進行。”她説。
很快,樂樂在自媒體上分享的擺攤經歷吸引了一大批粉絲,不少人希望和樂樂一樣擺地攤。這其中,既有負債上千萬的破產者,也有賦閒家中的寶媽,以及想找兼職的上班族和不想“躺平”的待業者。
這使樂樂發現了新商機:“一開始我直接將貨源推給了他們,後來發現找我拿貨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我就開始慢慢走向供應商這條路。”
如今,樂樂早已還清負債,並計劃嘗試新的投資項目。“去年的收入差不多有200萬,除正常上班的40萬年薪外,擺地攤淨賺25萬左右,供應商出貨收入應該破百萬了。”她説。
“抱團”式擺攤:賺錢並沒有想象中簡單
中新財經注意到,不管是追隨樂樂擺攤的粉絲們,還是各大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擺攤經歷的其他年輕人,“抱團”正在成為年輕人尋求擺攤經驗的方式。
“你也想來擺地攤嗎?”在某處年輕人擺攤的“網紅地”,正在售賣冰粉的荼荼(化名)向中新財經詢問。她的攤位位於小吃街入口外,旁邊攤位的攤主大多都是年輕人。而她面前簡易的小桌上,擺着不到10杯冰粉。
荼荼向中新財經表示,自己最近才開始嘗試擺地攤,一般只在晚上七八點鐘出攤。“這個時間段才有客流。”而在談及生意是否興旺時,她表示:“其實最近天氣還沒有完全回暖,不太適合賣冰粉。”
或許是因為尚未適應,荼荼並不好意思主動叫賣。反倒是一旁賣手作糕點的情侶主動幫她推銷起了冰粉:“她家冰粉很好,量足價又低,可以嚐嚐。”
然而,即便是抱團壯膽,賺錢也並不是一件易事。除了看天吃飯外,儘管近期多地“解禁”了路邊攤,但實際上不少人的擺攤地點並不在允許擺攤的指定位置。
一名在小吃街內擺攤的年輕人告訴中新財經,在這條街上擺攤需要交180元-200元/天的攤位費。“否則商場管理人員會來驅離。”
不過,也有人選擇不交攤位費,蹭在小吃街外擺攤,一如荼荼。然而,此處她依然需要擔心管理人員的巡邏。
“這段時間其實已經被趕好幾次了,要看運氣。”她説。
紅利釋放,究竟誰在賺錢?
為激發城市消費活力,近年來多地鼓勵發展“夜市經濟”、“地攤經濟”,社交平台上也湧現出一批“月入過萬”的生動案例。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不少年輕人擺攤後感慨“入坑”變“真坑”後,究竟哪些人在賺錢?
樂樂向中新財經坦言,儘管自己靠擺攤起家,但卻是自媒體讓自己在供應商生意上獲得了穩定的客源。“(平台)粉絲和播放量也不是很高,所以自媒體本身沒什麼收入,去年只有3萬元左右。但是可以有人源源不斷來找你拿貨,而不是你去找客户。”
中新財經在走訪中發現,除現做手工食品外,不少年輕人還選擇賣鮮花、罐罐魚、髮飾等廉價小商品。而在一些短視頻平台,只要搜索“擺地攤”等關鍵詞,便會跳出諸如“適合擺攤的30個小買賣”等相關推薦視頻。
這些視頻的賬號在經常分享擺地攤經驗的同時,也會推薦一些適合擺地攤的廉價小商品,並註明進貨價和可售價。而當有人在評論區詢問如何進貨時,博主無一例外表示可私信自己,一些賬號更是表示可收徒教擺攤,但需交學費。
“真正賺得瓢滿缽滿的都是這些營銷號。”有擺攤失敗者在社交平台上如是表示。
擺攤絕非“擺爛” 需要長期堅持
從“出攤看心情,收攤看心情”的瀟灑豪言,到“一天下來只有50元,和想象中差太遠了”的無奈抱怨,儘管不少年輕人對擺地攤摩拳擦掌,然而真正嘗試起來,多數卻邁不過“新手”門檻。
“其實能堅持下來的人很少,80%可能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樂樂告訴中新財經,在效仿她擺攤的粉絲中,僅有20%可以做起來,而這20%中全職擺攤的只佔5%。
她表示,許多人之所以沒能堅持下來,除了對位置、選品、貨源等沒有經驗外,心態也是重要原因。“在年輕人普遍看來,擺攤是一個低端的事情,一般都是四五十歲以上年齡的人愛做的事。”
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網友表示,擺攤初期的微薄收入和頻繁換場都十分打擊積極性,很難長期堅持。“地攤模式需要頻繁換場,但每一次換位置都是一場精神內耗。”
更有甚者,乾脆選擇設置“無人售賣”攤位,卻最終慘遭“薅羊毛”。“人性經不起考驗!”有網友哭笑不得地評論道。
在樂樂看來,年輕人單純“跟風”擺地攤並不值得鼓勵。“年輕人選擇副業更應該考慮延展性,擺攤只是你的一個手段和方式,最重要的是通過擺攤發掘出新的東西。”她建議。
而在網上,更多年輕人也逐漸正視擺攤的辛苦:“從一開始羨慕那些生意好的攤位,到現在感慨哪有那麼容易。致敬每一個為生活努力的打工人,多少人開始是為了夢想,最終為生活妥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