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梁看了真是急了,他的投資方也是急了,估計馬上要爆倉……老梁講,他是生鮮電商老大,哪有老大擔心老二壟斷”。日前有消息顯示,盒馬鮮生CEO侯毅近日在社交媒體中,發佈了這樣一條“炮轟”叮咚買菜CEO梁昌霖的內容。
而上文中的主角,則是在2021年6月29日在紐交所掛牌的叮咚買菜,上市之初,首日其收盤價為23.52美元/ADS,公司市值也由此超過了55億美元。但截至美東時間3月15日收盤,這家公司的市值就已跌至僅6.96億美元,無疑也給了競爭對手屢次“開麥”的由頭。
事實上,侯毅此前就曾多次公開“吐槽”叮咚買菜,最早甚至可追溯到2019年。當時,侯毅在《中國企業家》年會中下了一個“前置倉是偽命題”的結論,並表示這一結論來自盒馬投建測試的80個前置倉(盒馬小站)。此後隨着叮咚買菜的上市,侯毅則曾發文稱,“(叮咚買菜)好慘烈,上百億資金困在裏面,幾乎沒有韭菜。好像一艘撞上冰川的泰坦尼克,大家都知道馬上船要沉了,但是沒有任何辦法”。
前有“看衰前置倉”、後有內涵“馬上要爆倉”,侯毅也維持着一貫高調、“直接懟”的耿直形象。而梁昌霖倒也沒有自己所説的那麼“不善於打嘴仗”,他同樣也曾在社交媒體中隔空回應稱,“商業競爭很正常,老二最大的夢想就是要拼死跟老大幹一場”。
儘管兩家公司高管之間的唇槍舌戰看似火藥味十足,但在雙方隔空喊話的背後,卻是如今生鮮電商赤裸裸的現實,那就是一直未能走出的虧損困境,以及尚未跑通的商業模式。如果僅從盈利狀況來看,叮咚買菜與盒馬鮮生兩者更像是“大哥和二哥”。
尚未盈利前,生鮮電商的模式真有優劣之分嗎
一直以來採取前置倉模式的叮咚買菜,儘管其GMV已經從2017年的7.4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30.3億元,2021更是達到了227億元。但與此同時根據其近期發佈的財報顯示,2021年全年其淨虧損高達64.29億元,並且在2019年至2021年裏累計虧損了115億元。
而對於何時能夠全面盈利,梁昌霖此前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曾表示,“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末,我們的現金儲備有52億元人民幣。公司已經在高質量發展的大道上闊步前進,不久的將來將實現全面盈利,現金儲備足夠支撐到我們盈利的那一天”。儘管這句話看似有着充足的信心,但以該公司前些年的虧損額來看,現金儲備或許還不足以維持一年時間,並且對於前置倉的品類寬度、低客單量、高損耗率、毛利率等問題,叮咚買菜似乎至今仍未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這似乎也印證了侯毅的“吐槽”,即叮咚買菜“靠投資方的資本無序擴張,價格補貼”,但事實上背靠阿里的盒馬鮮生又何嘗不是呢?儘管目前主要走店倉一體模式的盒馬並未公佈詳細的財務數據,但在2022年的內部信中就已明確指出,需要暫時“勒緊褲腰帶”,目標是從現在的單店盈利提升為全面盈利。
並且在今年年初也曾有消息源透露,阿里方面正考慮為盒馬尋求獨立融資,擬估值為100億美元。由此不難發現,無論是叮咚買菜的前置倉、還是盒馬鮮生的店倉一體,這兩家公司仍未跑通自己所堅持的模式。
三年融資總額近290億元,生鮮電商的下一步往哪走
不過正如同梁昌霖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指出,“吃”是一個十幾萬億的市場,存在着非常多的商業模式;同時消費者也存在差異,光是在上海,不同年齡、不同區域的消費習慣皆有不同。並且他還表示,“儘管近年來社區團購、生鮮電商快速發展,但最終也會和線下商超等實體處於多業態共存的狀態”。
其實這一觀點與侯毅此前提出的“多業態線上線下協同發展之路”不謀而合,所以即便雙方在社交媒體上“吵”得水深火熱,但在實際操作中卻並無二致。從目前盒馬的業態來看,其既有有佔地面積大小不一的盒馬鮮生、盒馬Mini店,有類似Costco的盒馬X會員店,還有“自提+次日達”的盒馬鄰里,以及主打生鮮低價促銷的盒馬奧萊店。
並且從近年來的相關報道中不難發現,叮咚買菜似乎“槓”上了預製菜。據公開數據顯示,叮咚買菜的年夜飯預製菜銷量增長超400%,而在2021年第四季度其預製菜GMV就已達到9億元。並且在利潤率方面,叮咚買菜就曾透露,“以預製菜‘拳擊蝦’為例,其券前毛利率為33.8%、高於整體券前毛利率,而包含拳擊蝦訂單的客單價比平均訂單高73.9%,達98.9元”。
其實在預製菜這一賽道中,早在去年7月盒馬就已計劃在全國佈局6大中央工廠,主要生產醬滷熟食、生熟面製品、半成品菜等3R產品。據悉,其在武漢的首家中央工廠已在3月正式投入使用,而包括排骨藕湯、珍珠圓子、魚糕等具有當地特色的預製菜,也將配送至武漢、長沙、合肥等城市。並且據盒馬方面相關負責人表示,“萬億元市場規模的預製菜或將成為盒馬的新增長點”。
不難發現,有着更高利潤空間以及市場潛力的預製菜,也或將成為生鮮電商的又一個發力點。而叮咚買菜方面已經在預製菜、鮮花、高端水果等產品上,已陸續與盒馬形成的競爭關係,或許也正是侯毅“急眼”的原因之一。
但預製菜真的能夠完全解決燃眉之急嗎?尚且不説預製菜並非新鮮事物,到底能有多大的市場,如今生鮮電商平台的用户使用頻率其實還並不算高。根據艾媒諮詢此前公佈的相關數據就曾顯示,一週1次、一週2-3次的用户佔比超過50%,而大部分一週2-3次的用户集中在北上廣深和新一線城市。顯然目前生鮮電商在一、二線城市的滲透率遠高於三、四線城市,但進一步下沉顯然又會難以避免地遇到客單價等方面的問題。
因此如今生鮮電商的命運,或許就像還在海上浮沉的一艘大船,雖然看似充滿希望,但在海面下依舊還有看不見的冰山或暗礁。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