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後開工的第一天恰逢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春風攜雨、萬物萌新,經濟社會的各項數據也在昭示牛年開局的新氣象。
先看幾組數據:大年三十至初六,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達到8210億元;春節檔電影票房突破87億元,2021開年電影票房已突破100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的一半,其中國產電影占96%;快遞行業7天收發包裹6.6億件,同比增長260%。如果説跟去年數據比有些“勝之不武”的話,那麼再看一張賬單:春節假期前6天,銀聯卡消費超過1萬億元,創造了歷年春節最高值。牛氣沖天的消費新景中自然少不了浙江身影,在留浙過年倡導下,浙江省春節檔電影票房排進全國第三;宋城等景點接待人數超往年同期,節目一場接一場不斷加演;100多萬在杭州過年的“原年人”還創造了餐飲行業的小高峯,許多熱門餐廳大排長龍、一座難求……
14億中國人春節買買買的節奏中,春天的暖意正在蔓延。構建新發展格局,釋放內需一直是重頭戲之一,原本配合疫情防控需要而“按兵不動”的春節,反而一躍創造了許多新的消費熱點,足見我國內需市場動力強勁,企業適應市場變化靈活機動。就地過年,帶火了本地遊、周邊遊、近郊遊;門店堂食退訂,催生了“星廚上門”、半成品年夜飯等創新服務,“一人食”訂單增長68%;不能回家,電商平台上“適合老年人的掃地機器人”等搜索量大幅增長。新年俗應運而生,新消費雄健生長。
跨越實“鼠”不易,人們都在渴望一個“牛”轉乾坤的開局。從春節期間的經濟社會運行數據來看,這份期待正在逐漸成為現實。更重要的是,從“買得到”到“買得好”,新穎的現象、火爆的人氣都表明,我國的消費市場不再是一個跟隨式消費市場,而是一個自主迸發新消費熱點、創造和引領新消費需求的活躍市場。我國不僅是全球製造大國,還擁有全球最大、具有強大活力和創造力的消費市場。
這種成就看似意料之外,實則情理之中,其背後是先行一步、高瞻遠矚的系統規劃和不畏浮雲、攻堅克難的持續努力。8210億元消費規模,不會像“報復性消費”那麼簡單,其中藴含的新消費元素,如非接觸式交易服務、到家服務、雲拜年、數字紅包、互寄年貨特產等,無疑是我國審時度勢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成效初現,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紅利的具體顯現。相信隨着國內大循環的不斷完善、新型基礎設施功能的不斷挖掘,更多的新消費元素將會生動湧現,極大地滿足和豐富人們的消費體驗,創造更醒目的經濟數據。
中國人講究好彩頭,牛年春節的火熱實實在在給經濟發展創造了“開門紅”的彩頭。市場活力迸發,機遇激盪其中。一個富有深度、可塑性和可拓展性的大市場慢慢展現,對於鉚足幹勁的各行各業奮鬥者來説,迎面而來的正是不容錯過的春天。回看舊歲,我們將個人冷暖與家國安危熔鑄一體,不計得失,共克時艱;謀劃新年,我們看到時代不負遠行人,珍惜韶光,春“耕”實幹,一定能“犇”向幸福生活。
作者:張萍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