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年內險企補血圖鑑:“自我補血”模式頻上演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財經

資本金是險企穩健發展的底牌,年內又一批保險機構先後啓動增資計劃,補充彈藥庫。6月30日,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2022年以來,13家險企發佈了增資擴股公告或完成增資,有9家險企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綜合來看,年內險企“補血”總額為553.38億元。

規模增長的背後,險企增資難度也在增加,年內有半數險企增資目前尚未獲批。此外,年內另一種增資“新思路”頻頻登場,即通過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任意盈餘公積金轉增股這一“自我補血”的方式來進行增資。

“補血”總額超500億元

資本金是險企用於補償被保險人的資金,因此,險企持續平穩發展離不開資本金的支持。

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發現,2022年以來,截至6月30日,有13家險企對外披露增資擴股計劃,包括中銀三星人壽、國壽財險、中荷人壽等,擬增資擴股總額339.38億元。年內也有1家險企宣佈引入戰略投資者,5月,渤海財險擬引入戰略投資者,擬募資0-21億元。

從增資額來看,數目最大的是平安養老險,該公司擬增資105.2億元;其次是國壽財險,擬增資90億元。

另有建信人壽、人保健康、國任保險在內的9家險企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發債規模合計214億元。綜合來看,2022年以來,險企“補血”總額為553.38億元。

互聯網人身險新規、償二代二期工程相繼落地,無一不對險企的償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密集增資發債背後,是險企提升償付能力、補充資本“彈藥庫”的內在需求。

國壽財險“補血”背後便是滿足行業監管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以及公司的業務發展需求。渤海財險在天津產權交易所披露的擬新增註冊資本0-21億元的項目顯示,募集資金主要用於公司償付能力的補充以及對投資、非車險領域發展的支持。國任財險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30億元10年期可贖回資本補充債券時表示,債券募集資金將用於補充資本,進一步提高償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支持業務結構持續優化和公司健康快速發展。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儁生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年內的增資需求旺盛與償二代二期工程的實施有一定關係,總的來看,償二代二期工程對險企資本金的要求更高,所以很多公司通過股東增資或者發債,來增加自己的資本金,來滿足監管的償付能力要求,以及成為險企業務拓展需要。

“自我補血”計劃成亮點

增加資本金有多種方式,除了通過股東增資、發債外,從增資形式來看,一種增資“新思路”頻頻登場,年內有兩家險企通過“自我補血”來進行增資。

近期,英大財險發佈增資公告,擬通過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的方式來增加公司的註冊資本金,增資金額35億元。增資成功後,英大財險註冊資本金將由31億元變為66億元。目前,該變更註冊資本事項尚需中國銀保監會北京監管局批准。

同樣在6月,太保財險披露增資信息顯示,公司將以任意盈餘公積金向全體現有股東轉增股份約4.78億股。

朱儁生表示,因為公司的業務拓展,承擔的風險增加,險企相應就會增加資本金。其中最理想的一種增資方式,就是將險企未分配的利潤轉化成資本。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寧威也表示,未分配利潤轉增資本、任意盈餘公積金轉增股的增資方式無需考慮引入新股東存在的磨合問題,還可以避免增資擴股可能發生的“無人”認購或認購不足的資本市場層面的不利影響。

不過,上述這種增資方式較為考驗險企的盈利能力。最惠保創始人陳文志表示,英大財險盈利能力較強,太保財險雖然盈利能力也不錯,乃至從集團層面來看,盈利能力具備內部增資的“實力”。

“一般而言,對於還沒有進入盈利週期的險企,是沒有辦法‘自我補血’的,因為這些險企沒有利潤或者利潤甚微,所以沒有辦法將利潤轉化成資本金,只能更多地靠股東增資或是發債。當一家險企進入一個盈利週期後,可能會有更多的資本,業務做大的同時,險企的部分利潤轉化成資本金,這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所以,在朱儁生看來,“自我補血”是一種積極的現象。

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保險業進入轉型深水期,僅靠增資擴股發債很難從根本上破解險企資本困局。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才是險企長久發展之根本。多位保險業資深人士此前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從長遠來看,險企應該通過自身盈利來增加其資本實力、提升償付能力,減少外部“輸血”。

對於提高險企的償付能力,寧威表示,險企可以雙管齊下,管道其一是輸入端,即“方便快捷”的增資擴股,另外,在輸出端開源節流,通過一些卓有成效的方式,控制經營成本,比如提高自身的業務質量,減少經營風險,吻合償付能力監管規定的導向,都會對自身償付能力的提高有所貢獻。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