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年收官戰倒數第3個交易日,A股又創造一項重磅新紀錄。截至昨天午盤,滬深兩市全年成交額達到254.77萬億元,一舉打破2015年的紀錄,站上A股全年成交額的歷史巔峯。
堪稱天文數字的成交額背後,意味着A股規模持續做大和市場活躍度全面提升。回顧今年A股的改革發展腳步,IPO的持續擴容、北交所的橫空出世、基礎制度創新的落地,一個又一個“破紀錄”瞬間正讓市場展現出嶄新氣象。
交易活躍
日成交額過萬億元成新常態
日成交額破萬億元,在今年的A股已成“家常便飯”。把時間拉長看,進入下半年以來,兩市日成交額顯著放大,萬億成交成為常態。有統計顯示,截至12月28日,今年已有147個交易日的日成交額超過萬億元,佔到年內總交易日的六成以上。此外,今年A股還創下連續49個交易日日成交額破萬億元的最長紀錄。
在年度收官之際,A股又成功刷新全年成交額新紀錄。數據顯示,此前2015年成交金額為最高的一年。2015年至2020年,A股全年成交金額分別約為253.3萬億元、126.5萬億元、111.8萬億元、89.7萬億元、126.9萬億元、206.05萬億元。
業內認為,A股日成交額持續站上萬億元,從某種程度上看,反映出市場規模變得更大和交投活躍度提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今年A股上市新股數量大幅增加,市場持續擴容。根據安永近日報告,2021年全年A股預計將有492家公司IPO上市,籌資5363億元人民幣,IPO數量和募資額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市場成交額的擴容,背後是供給端市場擴容和需求端增量資金加持的結果,萬億元成交量可能成為新常態。”中金公司近日發佈的研報稱,從供給端來看,註冊制試點以來,以新經濟為主導的企業加速上市,A股流通市值加速擴張,帶動成交額迅速提升。
而從需求端來看,居民資產配置入市、機構專業化和對外開放有望貢獻長期增量資金。中金公司預計,銀行理財、養老資金、海外資金的持續增配,有望為A股帶來長期增量資金,對萬億元成交額形成支撐。
北交所開市
全面實行註冊制勢在必行
IPO的常態化,上市企業的快速擴容,註冊制功不可沒。根據統計,今年A股有超過七成的IPO以註冊制方式發行,IPO數量和籌資額分別佔比75%和66%。
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試點註冊制,中國資本市場正式開啓註冊制改革;2020年6月12日,存量市場創業板註冊制改革;2021年4月6日,中小板與深市主板合併;2021年9月2日,北京證券交易所宣告設立,並於11月15日正式開市。
“這一系列改革的目的,便是實現資本市場註冊制的核心要義,即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增量研究院院長張奧平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正迎來三十年未有之變局,變局的核心便是資本市場頂層制度改革——全面註冊制改革。
在市場看來,在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相繼試點之後,在全市場實現註冊制已勢在必行。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對明年經濟工作進行部署時,明確提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
註冊制改革與北交所設立徹底打開企業IPO大門,也讓A股加速形成新生態。正因為上市公司資源不再稀缺,在核準制下的一二級市場估值價差也將不復存在,過去企業一上市動輒好幾個漲停板的現象將難以再現,甚至會出現上市首日即告破發。這樣的情形,今年在A股一再上演。截至12月15日,A股共計19只新股上市首日開盤跌破發行價。對股民來説,新股不敗的神話已經終結。
股民快速獲賠
低成本違法時代一去不返
就在年底,中國版“集體訴訟第一案”塵埃落定。12月20日起,隨着康美藥業證券虛假陳述侵權集體訴訟案進入執行環節,52037名投資者以現金、債轉股、信託收益權等多種方式,合計獲償約24.59億元。有投資者稱,當日收盤後就已從證券公司收到賠款,對賠付的速度比較滿意。
長期以來,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堪稱資本市場的“毒瘤”,但普通股民蒙受損失想要索賠,面臨着維權成本高等諸多現實難題。新《證券法》創設的特別代表人訴訟制度,可讓投資者保護機構接受50名以上投資者委託,作為代表人參加證券民事訴訟,意圖破解A股頑疾。
“默示加入,明示退出”的制度設計,讓許多個人投資者沒花一分錢“輕輕鬆鬆”就在短時間內拿到賠償。資本投資基礎制度的重要創新,使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落到實處。特別代表人訴訟首次實踐可謂高效,投服中心對此表示,康美藥業案的判決和執行,宣告了虛假陳述、欺詐發行違法成本過低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A股屢破紀錄展現新氣象)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孫杰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