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年報年年有,今年門類依然多。
隨着2020年年報披露工作收尾,五花八門的年報“補丁”再度顯現。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截至4月30日,滬深兩市已有80多家公司對2020年年報進行了更正或補充。除了常規的計量單位出錯、會計差錯之外,還有股東人數、前10大流通股股東名單、利潤分配預案等紕漏。
儘管這些修正對年報整體影響不大,但對於如此重要的文件,公司也能這般粗心大意,總讓人覺得不夠規範。其中,一些低級錯誤讓人啼笑皆非,有的甚至可能導致投資者的判斷出錯。
年報“補丁”五花八門
從整體看,工作人員“填錄錯誤”最為普遍,涉及財務數據、貨幣單位、表述錯誤等事項。例如,由於貨幣單位出錯,盈康生命2020年高管薪酬數以億元計,22位高管的人均收入超過32億元,公司隨後作出更正説明;又如,光環新網2020年年報關於商譽數據錄入錯誤,致使公司投資的企業原本4億元的商譽寫成44億元;“粗心”的萬里馬更是把2020年年報披露日期寫成“2020年4月28日”。
記者注意到,今年剛被ST的三五互聯,不知道是過於緊張還是心情不佳,直接將“深圳證券交易所”寫成“深圳證券交易日”,還將ST後漲跌幅20%的限制錯寫成5%。有投資者直呼:“一着急連交易規則都不熟悉了。”
有的上市公司的差錯則讓投資者“空歡喜一場”。如,春秋電子説好的“10轉4”更正後變為了“10轉0”;匯鴻集團將此前的“每股派發現金紅利 0.35 元(含税)”更正為“每股派發現金紅利 0.035 元(含税)”;明德生物則將“10轉10派20元”的分配方案更正為“10轉4派20元。”
還有公司連自家產品的毛利率都算不清楚,合眾科技就是典型。以佔公司營收或營業利潤10%以上的“污水處理設施的運營維護”板塊為例,更正前公司年報顯示該板塊當年營收為2.74億元,毛利率為41.58%,而更正後的兩項數據分別成了2.21億元和27.36%。毛利率下降超10個百分點的情況讓投資者不禁發問:做業務你是認真的嗎?
另外,因規則調整引發的會計差錯也屢見不鮮。例如,山東海化關於營業收入具體扣除項的計算方法不符合深交所2021年4月7日發佈的《關於退市新規下營業收入扣除事項的通知》相關規定,更新後的年報顯示的營業收入扣除金額較之前增加1400萬元。
有些“補丁”或影響投資決策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常規”修正的項目外,有些修訂信息看似微小,卻可能影響投資者決策。
例如,由於工作人員編輯失誤所致,納爾股份2021年年報的股東名單出現空白表格。有市場人士表示,對於部分投資者而言,定期報告的流通股股東榜單透露出機構的持倉動向,較具參考價值,若該榜單出現錯漏,可能影響其投資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佈年報更正的公司中,有12家公司的期末股東户數出現“誤差”,其中有公司更是誤差過億。
“一般情況下,股東户數的變化可以用來判斷主力籌碼的集中度,成為投資決策的依據。”有私募人士告訴記者,雖然變更不影響公司業績,但股東户數披露的巨大誤差很容易引起二級市場投資者誤判。
同時,還有不少公司年報遺漏了部分內容,隨後作出補正。例如,奧賽康補充披露了公司從事的主要業務中的主要產品名錄;傲農生物補充披露了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等情況。
“年報作為上市公司對投資者交出的一份成績單,如果頻出差錯,間接反映了上市公司工作態度的不嚴謹。”有市場人士表示,一份合格的財務報告反映的是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和專業水準,相關公司應吸取經驗教訓,避免此類情況的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