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虧65億後再虧7億,資不抵債的中融人壽,何以至此,又該如何自救
作為一家“地產系”保險公司,中融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融人壽”)在去年陷入鉅虧後,今年並未出現轉機。9月4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日,上市公司中天金融披露2022年中期業績,公告顯示,上半年子公司中融人壽淨利潤為-7.39億元,去年同期為盈利7.1億元。而2021年,中融人壽淨虧損65.36億元。接連虧損使得中融人壽已資不抵債,淨資產為-41.12億元。
這家前貴州首富羅玉平旗下的保險公司曾經紅極一時,甚至高調許下IPO誓言,為何會陷入如此境地?又該如何自救?
踩雷房地產,資不抵債
如今已是9月,中融人壽尚未披露2021年年報和2021年四季度及以後的償付能力報告。該公司曾在官網公告稱,延期披露《2021年度信息披露報告》,預計披露時間不晚於2022年6月30日。顯然,中融人壽食言了。
不過,透過中融人壽股東方中天金融2021年年報和2022年中期業績報告,可以瞭解到中融人壽去年及今年上半年的經營情況。
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融人壽實現營收為69.79億元,同比降低50.86%;
實現淨利潤-7.39億元,去年同期盈利7.1億元。算上去年的65.36億元淨虧損,一年半時間,中融人壽累計虧損超72億元,已經陷入資不抵債的境地,淨資產為-41.12億元。
中融人壽鉅額虧損背後,是房地產投資失利。根據中天金融此前公告,中融人壽受市場環境變化及房地產企業債務違約等因素影響,所持有的金融資產出現信用風險,導致所有者權益大幅下降。
中融人壽到底“踩雷”了哪些房地產企業?實際上,中天金融曾向深交所詳細回答這個問題。根據中天金融公告,中融人壽涉及的主要產品包括“天津遠見共創三號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20深業03”、“21深鉅 01”、“中國民生信託- 至信763號寶能汽車項目集合資金信託計劃”、“深圳紫竹新興產業升級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五礦信託-匯置9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和某地產公司債券等。
而這些項目主要來自寶能系、海航系以及“破產”傳聞纏身的“某地產公司”。
對於中融人壽的投資失利,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近年來,因為房地產調控政策趨嚴,使得房企利潤大幅縮水,威脅到注入其中險資的安全。
在9月3日舉行的2022中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銀保監會副主席肖遠企為保險公司“敲黑板”表示,保險公司在投資經營方面一定要審慎穩妥,尤其壽險公司負債久期長,經營不確定性因素比較多,風險偏好選擇要相對更低一些,絕不能滋生只要有保費注入就沒有問題的僥倖心理。
北京商報記者就信息披露、業績虧損、房地產投資相關問題向中融人壽發函採訪,截至發稿未獲得回覆。
高槓杆萬能險加大投資壓力
中融人壽房地產投資或與高槓杆業務帶來的彌補利差自生需求有關。
在被爆踩雷房地產投資的情況下,中融人壽的萬能險產品結算利率仍維持在較高水平,根據中融人壽官網,該公司披露的27款萬能險產品中,有15款萬能險產品結算利率達到了4.9%,更有兩款為4.99%。北京商報記者瀏覽其他保險公司網站發現,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現在保險公司的萬能險結算利率能達到4.9%的並不多。
同時,中融人壽的保户儲金及投資款也持續處於高位,2018-2020年,中融人壽的保户儲金及投資款從74.59億元增長至180億元。根據中融人壽公告,該公司的保户儲金及投資款主要是萬能保險的投資賬户等。同時期,中融人壽的保險業務收入從50.87億元增長到了122.03億元,甚至沒有超過保户儲金及投資款。
從根源來講,保險公司是通過死差、利差、費差實現盈利。所謂利差,簡單理解,如果保險公司實際的投資收益率大於預定投資收益率,就能形成利差益,反之則為利差損。業內人士表示,如果保險公司以偏向投資屬性的產品作為主營業務,則需要擴大投資收益來彌補利差。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指出,購買萬能險這種理財險產品的客户對結算利率非常敏感,一些保險公司為了能夠快速提升業務,往往採用較高的結算利率來吸引客户。為了不虧損,保險公司又需要將吸收來的客户投資款投向收益較高的項目。但是,收益較高的投資項目風險也較高。一旦風險暴露保險公司可能就會產生重大損失。
“雖然監管部門允許人身險公司經營理財型的萬能險,但是保險公司大量經營萬能險容易引發經營風險。”李文中提示,壽險公司不能也不應該將業務主體放在理財型保險產品上,監管部門也需要繼續完善監管制度,避免保險公司演變成為投融資平台。
目前,中融人壽已經着手調整業務結構,根據中天金融公告,中融人壽將優化短、中、長期理財型產品配置結構和總體資金成本,提升產品價值,增厚償付能力,逐步緩解償付能力下行壓力。不過,也有業內專家表示,中融人壽已經發生鉅虧,未來是否能夠繼續正常開展新業務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亟待補充資本化解風險
房地產投資踩雷、鉅額虧損後,化解風險自救是中融人壽當務之急。從該公司各項動作來看,可謂“求生欲”滿滿。
根據公告信息,針對債務方,中融人壽在進一步溝通,採取包括不限於增加增信措施甚至用投資互換等方式來降低投資的金融資產的可收回風險。同時,中融人壽也將與監管部門進行溝通,化解資產端風險,推進資本補充。
對於中融人壽的房地產投資風險化解,宋清輝表示,中融人壽在化解房地產風險方面可以採取和國資合作等舉措,很多市場先例和經驗都表明,國資入場不僅帶來雄厚的資金,而且還會帶來它們的銷售渠道、項目資源和融資增信等方面的資源,可謂是雙贏之舉。
實際上,除了中融人壽之外,房地產投資“踩雷”的保險公司不在少數。
作為長線資金,保險資金與長久期的地產行業有極高的適配性。曾經,房地產是險資“心頭好”,保險+地產的佈局,也被投資人士奉為“天作之合”。不過,隨着房地產行業步入寒冬,部分房地產企業債務相繼爆雷,不少保險公司在房地產投資方面損失慘重。這其中,既有頭部大型保險集團公司,也有一些中小保險公司。
而這些保險公司在化解風險過程中,有“割肉離場”者、有“股東填坑”者,目前,也有一些保險公司在陸續減持上市房地產公司股份“逃離”。
針對當下險資在房地產方面的佈局,宋清輝建議,險資在投資房地產配置時應注意不要“把雞蛋放到同一籃子裏”,同時應積極尋找新的投資方向。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