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30歲不結婚的人,都在等什麼?

“男人三十而立,女人30歲前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曾經根深蒂固的觀念,在今天越發鬆動,人們結婚的年齡也越來越遲了。

《2021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764.3萬對,比上年下降6.1%。

從2021年結婚登記人口年齡分佈情況來看,30-34歲、35-39歲這兩個年齡段的佔比創下近年來的新高。

如果以30歲為界,30歲及以上人羣佔比合集達到48.2%,比2020年提高了1.7%。

30多歲結婚算不算晚?

一線城市白領和生活在農村的年輕人,會給出截然相反的答案。

“晚婚”對一個人來説意味着什麼?

是“不肯湊合、終於等到對的人”,還是“合適比相愛更重要”?

小説《晚婚》講的就是一羣30歲左右的人,他們不再向往追逐與被追逐的愛情遊戲,也不敢輕易踏進婚姻。

他們知道,稍有不慎,婚姻不但無法給他們想要的避風港,反而會打破他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安穩。

那些30歲不結婚的人,都在等什麼?

馬克·郭士敦|重慶出版社

那些30歲不結婚的人,都在等什麼?

《歡樂頌》裏的樊勝美,幾乎是被原生家庭吸血的代名詞,《晚婚》中的黃婉絲也有類似的經歷。

她就職於北京一家外企,像無數寫字樓裏的女白領一樣,化着精緻的妝容,穿着名牌的衣服,每天按部就班地坐同一班地鐵上班,租住在自己的小屋裏,過着不被打擾的生活。

只是精緻妝容、名牌衣服無法掩蓋的是,她還有一個一窮二白的原生家庭。

父親嗜賭成性,媽媽忍氣吞聲。

好不容易拼命讀書,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工作、掙錢養活自己,但家庭依然是她割不斷也躲不開的影子,需要她去回報。

家裏蓋房要靠她,還在上學的妹妹,也要靠她。父母打電話,除了要錢,就是叮囑她別亂花。

她從小過着緊巴巴的日子,看人看物,第一反應是價格,第二反應便是錢哪兒來的。

她也沒什麼朋友,因為社交同樣需要花錢。

那些30歲不結婚的人,都在等什麼?

在同齡人關心時尚、旅行、談戀愛的時候,黃婉絲只希望收入穩定、生活安穩。

她也曾談過一個條件不錯的男朋友,談婚論嫁的時候,帶他回了一趟農村老家,男方發現了未來可能要面對的負擔,回來就分手了。

在這之後,黃婉絲對愛情、對婚姻更加不抱希望。

閨蜜凌青叫她一起創業,她拒絕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頗豐,可以維持自己的體面,穩穩當當地生活下去,對她來説就足夠了。

好在她也沒有被家裏催婚的壓力,因為在父親看來,女兒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貼補孃家就沒有那麼理直氣壯。

在這個繁華喧囂的城市,黃婉絲看似遊刃有餘,實則充滿不安。出身、生活、愛情,沒有一樣是她可以掌控的。

轉眼間,黃婉絲就跨過了30歲的門檻。

那些30歲不結婚的人,都在等什麼?

30歲的年紀,不管你着不着急,身邊都會有人熱心張羅對象。

創業做老闆的閨蜜把公司裏的“單身男”楊浩介紹給了黃婉絲。

楊浩小她四歲,獨生子,家境好,温柔體貼、温和有禮,看上去各方面條件都十分理想。

或許是想以“曲線救國”的方式討好老闆,條件不錯的楊浩對黃婉絲表達出了熱烈的喜歡。

書中寫道:“在遇到他以前,她的生活頂多算是一張潦草的鉛稿速寫,是楊浩給她塗滿了色彩和陰影,使她從蒼白單調變得豐富而立體,把她帶進一段美滿生活。”

不過自卑的女生在面對一份從天而降的美好愛情的時候,總會陷入懷疑:他到底喜歡我什麼?

無論對方是誰,黃婉絲總是“被選擇”的那個。

誰對她好,她就不由自主地也對人家好,關係就熱絡起來,儘管這熱絡可能有些言不由衷,因為她不懂得如何不傷情面地拒絕別人,即便一開始並不投緣,久而久之,假意也有了幾分真心。

那些30歲不結婚的人,都在等什麼?

就在二人在愛情中進進退退的時候,黃婉絲最穩定的後盾沒有了,她被公司裁員,成了一個在北京沒房沒車沒收入的失業青年。

職場失意,往往是情場的轉機,藉此機會,黃婉絲順理成章地搬去和楊浩同住。

每次婉絲遇到困難,想要尋求幫助和建議的時候,楊浩總會説:“大不了我養你。”

婉絲知道,這是好意,但對她完全沒用。

她依然要靠自己,這是三十多年的人生教會她最重要的事。

那些30歲不結婚的人,都在等什麼?

從小説的結尾來看,這是一個大團圓的故事。

楊浩的媽媽重病,需要到北京求醫,他順便向婉絲求了婚,哪怕媽媽有個意外,也算了卻了一樁心願。

只是婚禮還沒來得及辦,楊浩的媽媽就去世了。

楊浩回老家辦喪事,很久都沒有回來。

婉絲也終於有了時間安靜下來想一想:讓兩個人走到一起的到底是什麼?他們甚至連一次“愛你”都沒有説過,就稀裏糊塗地、非常草率地在一起了。

在她眼中,楊浩家境好,又難得不嫌棄自己,而楊浩則看中婉絲踏實過日子,穩穩當當。

或許本來就沒有那麼愛,只是水到渠成的“適合”。

生活在楊浩回來後繼續,他們各懷心思,又互相配合,共同維持着一個“30歲後依然會遇到真愛”的故事,平穩地滑入安穩、平和、標準的幸福結局。

有人説,看書的過程中,很不喜歡黃婉絲,她自卑多疑、半推半就、討好型人格,但是越看越發現她身上有自己的影子,害怕衝突,假裝幸福。

那些30歲不結婚的人,都在等什麼?

腦科學家發現,大腦中主管注意力、複雜規劃、邏輯思維、人格發展的前額葉皮層,要在25歲到30歲之間才能發育成熟。

也就是説,大腦的發育成熟的真正年齡要在25歲之後,而很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選擇,讀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和誰結婚,在大腦發育成熟之前就做出了決定。

此後的人生,就是為這些選擇負起責任的過程。

環顧四周,你會發現很多早婚早育、提前完成各個人生選項的幸福模版,也會發現很多在最好的年紀遇人不淑的感情悲劇。

你會發現那些絕不將就、年過四十才找到對的人的“愛情神話”,也會看到很多蹉跎青春、無人相伴的孤獨患者。

每一種選擇,都不只有一種結局。

正如那首流行的小詩所言:

你沒有落後。

你沒有領先。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屬於自己的時區裏,一切都準時。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49 字。

轉載請註明: 那些30歲不結婚的人,都在等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