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義博會上的扶貧故事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財經

  義博會期間,汶川縣“來料加工”扶貧車間生產的內衣吸引了不少外商前來詢單問價。新華社記者 魏董華 攝

  新華社杭州10月25日電(記者魏董華)38歲的也門外商哈里穿梭在琳琅滿目的各類小商品間,看材質、問價格。在一家內衣展位前,哈里停留了很久,中途還和中東的客户電話溝通。

  他發現這家工廠生產的內衣不僅質量好,價格也比同類型的產品有優勢。於是,他加了廠家微信,準備再去工廠倉庫看看貨。

  21日開幕的第26屆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標準)博覽會(以下簡稱義博會)將持續到25日。已在中國生活了5年的哈里在義烏擁有一家外貿公司。義博會期間,哈里要把展會上的各類產品信息告訴因疫情無法前來的國外客户們。

  然而,哈里並不知道他準備下單的這些內衣,是遠在2000多公里外中國西南部四川省汶川縣的婦女製作的。

  “我們在義烏的外貿公司接到訂單,然後廣東的工廠會把原材料運到汶川縣,由當地的留守婦女和殘疾人制作成成品,再運回義烏髮往海外。”七彩玫瑰服飾實業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張映民説。

  這是義烏市與汶川縣的一個扶貧項目。這種“來料加工”的模式讓當地婦女找到了穩定的生計。

  汶川羌妹子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的負責人楊梅説,從2018年和義烏簽訂合作協議以來,現在全縣來料加工的車間有35個,一村一作坊,吸納就業困難人員241人,人均每月增收1300元人民幣。

  張映民所在的公司今年1-9月已有800萬件內衣出口南美洲,他希望能在這次展會接到更多的訂單,這能讓汶川婦女獲得更多報酬。

  汶川縣曾在2008年發生過一場大地震。彼時,面對損毀的房屋田地,1980年出生的羌族婦女林福美和她的同鄉都在為無法繼續種植玉米而苦惱,沒想到如今能把她們日常的刺繡變成生意,通過連着全球市場的義烏走向海外。

  義博會期間,來自四川省汶川縣綿虒鎮郭家壩的羌族婦女林福美(右一)向採購商介紹羌繡產品。新華社記者 魏董華 攝

  林福美所在的汶川縣綿虒鎮郭家壩是川西北高原藏區貧苦地區之一。“當初刺繡只是作為震後心理輔導,現在慢慢成了當地婦女的一項收入來源。”林福美説,最初8人的刺繡小組,現在已有30多人。

  已經連續3年參加義博會的林福美這次帶來了她所在的草坡鄉紅姐羌繡專業合作社生產的車枕、零錢包、抱枕和家居裝飾畫等羌繡產品。走出大山參加國際展會,傳統的羌繡變得更具時尚感。

  這種擁有民族特色的針法和配色吸引了諸多采購商的目光。上海一家旗袍公司看中了羌繡豔麗的色彩搭配,希望能與他們合作。

  “我們以前做的都是本民族的生活用品,現在我們眼界更廣,也更加了解市場,把羌繡融進了更多產品。”林福美説,這些天有很多外國客商和外貿公司都有意向,想把我們的產品賣到國外。

  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鎮紅亮箱包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恆亮向採購商介紹由他們工廠“扶貧車間”生產的揹包。新華社記者 魏董華 攝

  從展會中找到更多訂單的還有安徽省阜南縣王家壩鎮紅亮箱包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恆亮。展會開幕當天就有15家外貿公司和國內經銷商來談合作。

  來自江蘇的採購商趙剛被產品的高性價比吸引,當天就下單了5000多個頭盔、3萬個便當包和3萬個揹包。

  對於初次帶着產品走出鄉鎮參展的王恆亮來説,源源不斷的訂單意味着箱包廠生產規模將繼續擴大,可以吸納更多的貧困人口就業。

  王恆亮的工廠被稱作“扶貧車間”,140多名工人中有60多個貧困户,他們都來自附近村莊,在工廠上班每月平均工資有2500元至3000元。

  “公司去年銷售額900多萬元,產品主要通過外貿代理商銷往印度、歐洲、南美等地。今年雖有疫情影響,但通過展會可以拓展國內市場。”接到更多訂單後,王恆亮正計劃擴大產能,投資增加生產設備。

  官方數據顯示,本屆義博會邀請約1600名常駐中國的境外貿易機構、代表處外商以及約1800名國內百貨、商超、專業市場等採購商參會。

  義烏市商務局總經濟師黃建説,本屆義博會專設消費扶貧展區,助力欠發達地區近100家企業開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