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業巨頭瓜分奶源,牧場投資熱潮再起

時代週報記者 黃嘉祥 發自深圳

經歷了上一輪漫長的“奶剩”週期,隨着2018年奶價進入上行通道,奶源爭奪硝煙再起。

10月5日,全球最大的乳製品出口商恆天然宣佈將以5.55億新西蘭元(約合人民幣25億元)的總價出售其在中國的牧場羣,伊利集團(600887.SH)所控制的公司和三元乳業系的公司成為接盤方。

這是伊利自退出輝山乳業重組後,再一次出手收購上游牧場。就在9月27日,伊利股份公告稱,擬通過新設立的控股子公司WholesomeHarvestLimited以要約收購的方式收購中地乳業(01492.HK),交易完成後,伊利將成為後者第一大股東。

得奶源者得天下。伊利接連出擊加快奶源佈局,只是乳業巨頭奶源爭奪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各大乳企對奶源的爭奪進入“白熱化”階段。7月,蒙牛乳業(02319.HK)增持認購中國聖牧(01432.HK),成為後者最大股東;9月,中國飛鶴宣佈擬超30億港元收購原生態牧業(01431.HK);輝山乳業重組再度迎來轉機,風行乳業的母公司越秀集團和新希望集團正參與競購輝山乳業。

在基本瓜分完現有國內優質奶源的同時,各大乳企也掀起了新一輪牧場投資建設熱潮。今年以來,伊利股份、蒙牛乳業、光明乳業(600597.SH)等乳企陸續在內蒙古、黑龍江、甘肅、寧夏、陝西、河北等地投資建設大牧場。這也是時隔近十年來,行業內再度出現如此大規模且較密集投資大型牧場的現象。

瓜分奶源

對奶源的爭奪,蒙牛的佈局可謂先行一步。2017年以來,蒙牛相繼拿下了中國最大奶牛養殖企業現代牧業(01117.HK)和中國最大有機乳品公司中國聖牧。

伊利股份也曾打算入主中國聖牧,但最終未能如願。在前兩年的奶源爭奪中,伊利總比蒙牛慢半步,而在當前的這一輪奶源爭奪中,其擴張速度明顯加快。

2019年8月,伊利股份通過優然牧業以22.78億元的價格收購了新三板掛牌上游乳企賽科星(834179.OC)58.36%的股權,成為控股股東。2020年2月,優然牧業董事長、伊利集團總裁助理兼液態奶事業部總經理張玉軍成為賽科星新任董事長。

在伊利股份的加持下,賽科星今年以來在奶源佈局方面動作不斷。今年3月,其總投資2億元的阿榮旗賽科星示範牧場項目正式簽約落户阿榮旗,該項目建設規模為6000頭現代化奶牛養殖示範牧場。

8月2日,伊利股份又宣佈,為進一步穩定原料奶供應,其全資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貿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金港控股”)擬以約2.03億港元的價格,認購中地乳業約4.33億股。認購完成後,金港控股將持有中地乳業16.6%的股份,位列第二大股東。

在入股中地乳業不到2個月,伊利股份擬進一步對標的公司發起要約收購。本次全面要約的價格為每股1.132港元,總代價為16.597億港元。伊利股份稱,本次交易將有利於提高公司對上游大型牧業資源的參與度和掌控度,有利於鞏固公司乳製品行業龍頭地位。

此次恆天然出售中國牧場羣,其中以5.13億新西蘭元,將中國河北玉田縣和山西應縣兩個奶牛養殖基地出售給優然牧業旗下子公司內蒙古天然乳業有限公司。

10月10日,熟悉恆天然的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恆天然出售牧場是因為其中長期戰略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其把所有的資源、資金、人員,更多聚焦在下游市場原料、餐飲和消費品這三個核心板塊。而伊利和三元主要是看中了恆天然的優質牧場,優質奶源成為各個乳企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是爭奪的重中之重,目前基本上已經被這些寡頭瓜分完畢。

截至目前,伊利旗下已擁有中地乳業和賽科星,以及恆天然的兩個牧場;值得一提的是,優然牧業此前被傳將啓動赴港上市。根據荷斯坦雜誌公佈的數據,2019年,優然牧業奶產量突破80萬噸,僅次於奶產量139萬噸的現代牧業,為中國第二大牧業集團。而蒙牛則擁有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以及自控的富源牧業。

其他乳企也加入“搶牛大戰”中。2019年7月,新希望乳業以7.09億元獲得現代牧業9.28%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而眼下,新希望集團和越秀集團正在角逐輝山乳業的重組機會。

10月10日,乳業專家宋亮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雙方都是奔着輝山乳業的牧場資源去的,這也是輝山乳業目前最有價值的資產。

大牧場熱潮再起

一方面,國內知名大型牧場大多已名花有主,各大乳企對上游奶源的收購爭奪漸入尾聲;另一方面,各大乳企正加足馬力,投身新一輪牧場建設熱潮中。

9月29日,河南省蘭考縣人民政府與蒙牛乳業集團、花花牛乳業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共同推進河南省20萬頭奶牛養殖基地建設。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蒙牛集團還在內蒙古達拉特旗、寧夏靈武等地投資建設牧場,據不完全統計,蒙牛方面今年參與投資新建牧場的奶牛規劃頭數已達60萬頭。

今年9月,中國乳業產業園核心區10萬頭奶源基地項目在呼和浩特和林格爾啓動開工。據悉,中國乳業產業園由蒙牛集團總投資逾1000億元。蒙牛方面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3年內,新建10萬頭規模化養殖牧場,增加奶量2000噸;總體產能達到日產能6000噸。

伊利也不甘落後。5月1日,興安盟·伊利集團綠色健康產業創新示範區暨有機高端乳製品智能示範項目在興安盟農牧場管理局呼和馬場開工。興安盟與伊利集團達成總投資300億元的戰略合作協議。項目一期包含6座萬頭規模牧場,項目達產達效後,興安盟可新增優質奶牛存欄36萬頭,日均收奶量達到4000噸。

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伊利還分別在駐馬店、寧夏、內蒙古等地投資建設規模化牧場,據不完全統計,伊利參與建設牧場的規劃奶牛存欄量已超100萬頭。

今年6月,光明乳業與寧夏中衞市、寧夏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在銀川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寧夏優質奶產業千億級產業集羣。今年8月,光明乳業董事長濮韶華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也透露,今年將進一步推動低温產品的市場擴張,目前光明乳業已在安徽北部開始審批投建牧場,更多項目還在持續謀劃當中。

此外,時代週報記者發現,今年以來,原生態牧業、中墾乳業等多家乳企也投資建設牧場,大部分規模均超過萬頭奶牛。而無論是伊利、蒙牛、光明還是其他乳企,大多是採用與當地政府、金融機構和當地牧業公司等合作共建奶源基地的方式。

這一幕與十年前的“萬頭大牧場”建設熱潮相似。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之後,奶牛養殖業散户相繼退場,國內各大乳業巨頭紛紛佈局建設規模化牧場,各路資本亦蜂擁而至。2012年,同時在建的“萬頭牧場”超過40個,現代牧業、輝山乳業和中國聖牧正是在這股熱潮中相繼實現上市。

不過,2015年,隨着全球原奶價格進入下行通道,幾乎所有牧場企業都陷入虧損。輝山乳業因財務造假深陷債務危機,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則在2016―2018年錄得“三連虧”。直到2018年原奶價格進入新一輪上升通道之後,疊加蒙牛的“加持”,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才得以在2019年扭虧。

根據國家奶牛技術產業體系的統計,2014―2018年,我國荷斯坦奶牛存欄量由857萬頭下降到504萬頭,2019年存欄量約470萬頭。今年疫情影響下,中小牧場持續退出,奶牛存欄進一步下降。國內奶源供給也逐漸從過剩走向緊俏,優質奶源成為了稀缺資源。

不過,這一輪大牧場投資建設熱潮會持續多久,仍充滿不確定性。

宋亮認為,從長期來看,隨着未來國際貿易的形勢好轉,將對國內奶牛養殖和原奶價格產生較大影響。“以往這種市場的風險都是由養殖企業自己承擔,如今更多將由伊利、蒙牛等乳企來承擔。”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22 字。

轉載請註明: 乳業巨頭瓜分奶源,牧場投資熱潮再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