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內循環”為主體環境下的投資策略

紅週刊 作者 | 聶方紅

儘管外部環境很艱難很複雜,最近的股市卻走得很火很活躍。很多股票的炒作只問賽道、不問業績,只看概念、不看質地,個股羣魔亂舞、瘋牛遍地。特別是對“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發展新戰略的理解,有的甚至把生產、分配、流通、消費,製造、科技、投資、服務、金融都包含在推薦之中,讓投資者雲裏霧裏、不明就裏。筆者就此做些分析與梳理。

首先要明白國家戰略轉型的緣由。個人覺得應該從四個方面去理解這種戰略轉型的原因:一是全球疫情長期延續給產業供應鏈造成的衝擊要求我們加強內循環。二是美國不斷強化的對我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企業等領域的打壓、威脅、摩擦提醒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做大做強自己。三是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主要來源於內需,也促使我們更加重視內部產業鏈的完整完善。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順利實現只能靠自己、也只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這也昭示我們在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路徑中必須以國內循環為主。顯然,投資者千萬不能將其作為一個臨時性、應對性、應付性策略來看待,而要認識到它是“十四五”甚至更長時期內國家一個發展戰略。

其次要理解“內循環”為主絕不是不要外向型經濟。雖然因為國際疫情和美國因素的影響,今年外貿企業和核心技術依賴西方的企業都過得很艱難,但並不能説這些企業就都沒有前途和希望。一方面,我們很多企業在國際經濟分工中都屬於有比較優勢的企業,更是很多國家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供給者,就算美國和西方國家限制打壓它們,但全球其他市場甚至一些西方國家都還需要、而且是剛需,所以它們生存應該沒有問題。另一方面,任何一家企業要真正做強做大,它肯定應該是國際型企業,它服務的範圍、技術的來源應該是全世界。因此,政策的目標依然是“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再次要把握“內循環”為主對投資方向的影響。內循環為主體的思路一提出,資本市場各方面的概念分析鋪天蓋地,讓人感覺大都太寬泛、太籠統,不得要領,很多其實並沒有理解這一戰略轉型的精髓。我們可以換一個更精細的角度去思考。

第一、立足國內市場是基礎。內循環首要的前提是主要生產生活必需品市場不受制於人。與此相關的板塊比較多,它包括糧食安全,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中,主要糧食自給自足應該是內循環的根本。這樣農業板塊、種業板塊就顯得比較突出。能源安全,絕不能讓經濟發展的命脈被人家卡脖子,這是內循環正常運轉的基礎。這樣與石油安全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產業(如氫能源、太陽能、風能、新能源汽車等)都很重要。金融安全,不能讓經濟的“血液”被他人所控制,大數據、數字貨幣等都在戰略產業之列。消費升級、發揮居民消費潛能,是提升內循環效能的關鍵,那麼新經濟、新業態、新產品、新生活方面的板塊、概念就容易受到追棒,如網紅經濟、高檔美妝、休閒食品、家居服務等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消費等。

第二、加快國產替代是重點。作為世界工廠,這次中美政治、經濟、外交摩擦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對我國高科技企業的無端打壓、威脅以及關鍵零部件配套產品的斷供,再一次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是租不到的,也是市場換不了的,中興通訊、華為等高科技企業的窘境也就是我國內循環發展的瓶頸、困境。所以,加快發展進口替代產品、產業應該是推動內循環的工作重點,投資者可以關注那些在技術、產品、產能上能夠替代進口,加速實現國產化的企業、產業。

第三、形成自主可控是核心。從長遠來看,我們要真正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必須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優勢。這方面北斗導航系統的正式全球運行是標杆,今後我們可能重點在電子信息產業、半導體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大數據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等方面都要加速完成對先進的追趕、並實現超越和領先,只有到那個時候,我們才可以説掌握主動,不擔心人家卡脖子,不怕人家打壓。本週國務院出台支持集成電路和軟件產業發展的政策就是向着這個方向努力。所以尋找在全球有領先優勢的技術、產業和企業,是着眼內循環為主投資的一個最大風口。

第四、強化經濟安全是保障。確立了以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模式,還要有堅強的實力來保障,否則,你發展越快、越好,覬覦你的人就越多,很容易為他人做嫁衣裳。由此,國防軍工產業的發展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所以,大家在研究內循環的時候,一定不能忘記國防軍工板塊,只有國防強了,也才能真正保障以“內循環”為主體的發展轉型走實走遠。

(本文已刊發於8月8日《紅週刊》,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不代表《紅週刊》立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79 字。

轉載請註明: 經濟“內循環”為主體環境下的投資策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