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董”逃之夭夭
11月12日,在網友們沉浸在剛剛付完尾款的痛楚時,康美藥業的5位獨立董事也收到了一筆超級“賬單”——8.6億人民幣。
當日,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康美藥業虛假陳述責任訴訟案”刊發了一審判決,要求康美向5萬餘名投資者賠償投資損失24.59億元。時任“董監高”的13名個人按照過錯程度被要求承擔20%、10%、5%不等的連帶清償責任,其中就包括公司的5名獨立董事。其中三名獨董被判10%連帶賠償責任,另外兩人被判賠5%。
這意味着獨董最高會被連帶2.459億的天價債務,合計連帶責任8.6億人民幣,有直接面臨個人破產的風險。而根據財報顯示,五位獨董中四名為大學教授,一名為註冊會計師,獨董職位年收入在5-12萬元。
消息一出,一下子引爆獨董圈。
根據巨潮商業資訊網最新數據,已經有超過120份與“董監高”有關的辭職公告,其中有近30餘家公司的獨立董事在12日後(含12日)辭職。而據巨潮相關詞條統計,這與去年同期(12-19日)以及2021年前10月周均相關公告數量相比,都翻了近一倍。
其中,不乏一些頗為“倉促”的辭職公告。如金花股份在週五晚便刊登公告,稱獨董“要求公司儘快披露辭職事宜”,並因此產生了獨立董事人數不足的尷尬情況。
由於部分公司獨董辭職過於倉促,讓許多散户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背後真實的財務狀況頗為擔憂。
但即便如此,上市公司也無法阻擋獨董離去的步伐。以至於有網民股民戲稱:
獨立董事制度最早的初衷,是希望為上市公司的業務可靠性多加一個保護層。
在《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指出:
並且在獨董的設置上,證監會也做了明確的規定,並要求專門引入至少一名會計專業人士:
換言之,獨董在公司的重要意義就是既“獨”又“懂”。懂公司業務和財務狀況,不受公司管理層利益左右,進而幫助二級市場在會計師事務所、監事會以外,對上市公司進行再次監督。
因此,在公司實際所有人與公司管理人分離的現代公司企業中,有資深經驗的獨立董事就成為了重要的制衡力量,來維護股東在公司中的重要權益,防止公司管理層利用管理權力謀取私利。例如蘋果、星巴克、寶潔等公司,股東權力分散、CEO權力顯著,因此獨董就會成為重要的保障股東權力的手段。
但在實際操作中,由於大量A股上市公司實際管理人與大股東是一致的,獨董的受僱對象與監督對象往往是同一批人,這讓不少公司獨董處於比較尷尬的地位。
許多上市公司往往喜歡請大學教授、經濟學家等帶有一定知名度的學者來做公司獨立董事,既符合行政規範,也為公司有了比較好的背書。據財新網報道,不少行業人士都將獨董指責為“花瓶獨董”——“實際履職投票多數只是流於形式,上市公司造不造假,獨董也很難知情。”
長期以來,包括證監會在內的多個監管部門也都一直在關切獨董履職不利。
被譽為“中國創業板之父”的成思危就曾炮轟經濟學家擔任獨董的制度,是獨董讀不懂:“我不贊成經濟學家大量擔任獨立董事,因為經濟學家本身不是搞管理的,所以面上的東西能説,具體企業的貓膩看不出來。”
《證券時報》則直接將類似情況稱之為,獨董“不獨不懂”。
而即便懂了,也不排除一些獨董會以為自己沒有實際責任,進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人引述在“藍田事件”中聲名鵲起的劉姝威最近的評論,她在個人社交賬號中質疑康美的獨董有“包庇作假”的嫌疑,稱“康美造假手段很容易識別”。
獨董“花瓶”化的結果,便是獨董在整個A股市場日益“廉價”。據《紅週刊》在去年統計,2019年末,A股上市公司的獨董人數達1.2萬名左右,薪酬總額高達9.44億元,人均8.1萬元。其中還不乏一些獨董職位的收入在“低保線”水平以下。
索菱股份兩位獨董陳實強、周虎城薪酬僅1100元,獐子島獨董龍湘鞍2019年工資僅200元。而崗位年收入在1000~10000元的獨董,在2019年竟有將近200名。有市場人士引用的數據也顯示,2020年獨董薪酬分佈在20萬以下的個人佔比95%,薪酬在50萬以上的獨董僅有0.3%。
當這些拿着“碎銀”的社會名流發現獨董“竟然”真的意味着巨大的責任捆綁,並且可以轉化成實打實的“連帶賠償”時,紛紛辭職解約也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有分析認為,隨着獨董本身的義務和責任不斷明確,貪圖影響力廉價變現的“花瓶獨董”會逐步淡出舞台。在短期衝擊後,隨着國內公司形態不斷成熟,未來會有更多專業獨董需求,讓整個行業走向更良性的軌道。
有時候花瓶碎了,未必是件壞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