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原信達澳銀基金、原國開泰富基金在年內更名後,又一家基金公司於近日宣佈更名。11月5日,華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融基金”)官宣更名為國新國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新國證基金”),成為年內第三家更名的基金管理人。事實上,近年來已有多家基金管理人因公司改制、股權變更,以及長期發展戰略需求而變更法定名稱。在業內人士看來,若是比較知名的公司,改名可能會損失一定的品牌價值,但如果原先的知名度並不太高,則影響可能相對較小。
又一家公募更名
時隔3個多月,又一家公募宣佈更名。11月5日,華融基金髮布公告稱,自11月3日起將基金管理人法定名稱由“華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變更為“國新國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同時,公司英文名稱由“Huarong Fund Management Co., Ltd.”變更為“China Reform Securities Fund Management Co., Ltd.”。
同時,國新國證基金表示,公司章程的有關條款已隨名稱變更進行了相應修改,但公司官網網址、客服電話、客服郵箱暫不變更。
據國新國證基金官網顯示,其成立於2019年3月1日,註冊資本2億元,是經中國證監會批准設立的首家及目前唯一一家落户雄安新區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及全國性證券類法人機構,也是河北省唯一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對於此次更名的原因,北京商報記者致電國新國證基金聯繫採訪,但電話無人接聽。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認為,基金公司變更名字可能與業務變化、實控人變更等多方面因素有關。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今年6月,華融基金髮布公告稱,於6月23日收到證監會批覆,核准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新控股”)成為公司全資控股股東華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融證券”)及華融基金實際控制人。6月27日,華融證券發佈公告稱,其股權交割已完成,控股股東變更為國新資本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國新控股。相應地,華融基金的實控人變更為國新控股。7月29日,華融證券官宣更名為“國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事實上,正如郭施亮所説,年內已有個別基金管理人因公司股權變更而相繼更名。例如,今年7月,原國開泰富基金更名為北京京管泰富基金。而在前一月,證監會核准國開證券將其持有的國開泰富基金66.7%股權轉讓給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至此,國開證券退出國開泰富基金股東名單。據瞭解,2013年6月,證監會核准國開泰富基金設立,股權結構為國開證券、國泰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持股66.7%、33.3%。
今年3月,原信達澳銀基金更名為信達澳亞基金。信達澳亞基金官網指出,公司更名是由於公司外方股東的實控人變更,以及公司國際化發展戰略需要。當前,信達澳亞基金的中方股東為信達證券,持股比例54%;外方股東為East Topco Limited,持股比例為46%。而East Topco Limited的全資股東為New Star Capital Limited。
多家公募相繼更名
值得一提的是,除上述機構外,近年來也有多家公募基金管理人變更法定名稱,不少基金管理人因公司改制、股權變更,以及長期發展戰略需求而變更法定名稱。
其中,2020年8月,東方基金因公司改製為股份有限公司,由“東方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更名為“東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同樣地,原“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也在2018年1月更名為“南方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而原興全基金則因公司長期發展的戰略需求,於2020年3月更名為“興證全球基金”。
此外,原華寶興業基金因外方股東股權變更,於2017年10月更名為華寶基金。而同為中外合資的原信誠基金,為了讓公司中英文名字保持一致,於2017年12月更名為中信保誠基金,但此次更名並非涉及股東變化。
在某公募高管看來,“如果是比較知名的公司,改名可能會損失一定的品牌價值,但如果原來的知名度並不太高,則影響相對較小。從一般情況來看,基金公司改名主要是因為大股東變更,如果新的股東比較有實力,更名也不一定是壞事,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郭施亮也認為,公司名稱變更後,也需要看實控人的實力背景,強大的實力背景可以增厚背書,但基金產品的淨值表現還是取決於管理人能力與資產配置水平和風險管理的能力。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