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暴跌為哪般?——市場擔心的事總會發生

《中國經濟週刊》首席研究員 鈕文新

暴漲之後最令人擔心的事情就是:會不會暴跌?什麼時候暴跌?對於多年浸淫A股市場的投資者而言,每每遇到暴漲,這個念頭始終都會縈繞在心頭。而歷史事實也多次告訴我們:暴漲之後的暴跌幾乎不可避免,尤其對A股市場而言,這簡直就是“鐵律”。2020年6月30日到7月16日之間短短13個交易日,A股“鐵律”再度重演。6月30日之後,上證指數用了10個交易日上漲近16%,而之後3個交易日下跌超過7%。

最慘重的下跌就是今天:7月16日,上證指數跌幅達4.50%,深圳成指跌幅達5.37%,創業板指數跌幅達5.93%。整個過程和7月6日暴漲(上證指數漲幅5.73%)幾乎形成了對稱關係。這好像是在説:呵呵,哪來回哪去吧。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墨菲定律”,其大體意思就是説:你擔心的事情,早晚都會發生!其實,這個定律放到股市上也一樣:暴漲之後對暴跌的擔心,早晚都會發生。

A股暴跌為哪般?——市場擔心的事總會發生
我們可以去找大量的理由來解釋暴跌。比如,證監會嚴查股市非法場外配資,銀保監會查處違規資金入市;美國以極其激進而蠻橫地干預香港事務;還有包括中芯國際近日開盤,股價從27.46元/股大漲至87.98元/股,成交383.17億元對市場資金產生“虹吸效應”;還有可能是:二季度中國GDP實現3.2%的正增長,大致符合預期,而利好落地,股市調整等等。不管怎麼解釋,也都屬於解釋而已,幾乎不構成暴跌的理由。

什麼才是暴跌的根本原因?當然是前期“井噴”般的連續暴漲。這樣的暴漲絕對不可持續,找個什麼理由迴歸正途,這是不變的市場規律。

還是那句話:中國需要“真牛市”。“真牛市”不只是指數能漲多高——空間概念,更是一個持續時間多長——時間概念。可以肯定:2、3年漲幅兩、三倍然後5年回落的股市絕非“牛市”,而只能算“猴市”。那“真牛市”啥樣子?穩健而緩慢,每一步上漲都有上市公司業績支撐,每一步上漲都基於堅實的理性預期,時間跨度達8到10年,總體漲幅兩到三倍,這樣的股市上漲才是“真牛市”。這樣的“牛市”才能對整個經濟週期中的企業技術進步、財務健康發揮重要而積極的支撐作用。

實際上,2009年到2019年,從發達國家股市就是這樣的“牛市”,若非“疫情衝擊經濟而構成泡沫”,10年漲幅兩、三倍很正常,泡沫並不嚴重。但中國A股市場幾乎所有參與者都嚴重缺乏正確的“時空觀”。為什麼連續10年穩健上漲反而不會導致泡沫?第一,股權資本加厚,財務成本降低,直接提高企業利潤;第二,股權資本加厚,直接降低企業債務風險,健康度大大提高;第三,股權資本加厚,企業創新投入增長,構建良性增長預期。

我們必須意識到,任何一家公司、尤其是實體經濟,從選擇投資方向到產生實際效果,需要足夠的時間,而絕非兩三年即可完成的事情,也正因如此,兩三年上漲兩倍三倍的股市,公司業績和預期根本無法支持股價,必然會跌,而下跌反過來影響公司融資預期,從而延緩科技創新步伐,延緩成長預期釋放,進而構成泡沫。

而按照發達國家股市的標準對比,A股市場30年“牛短熊長”,説明它從未經歷過“真牛市”。但現在,中國上上下下都熱望股市能有一輪“真牛市”的過程,這不只是投資者的願望,更是中國經濟高質量創新發展的必然要求。A股市場有句極其古老的話:炒股要聽黨的話。現在,黨要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而且中央政府正在為此“動真格的”,A股市場有理由為之興奮一下,但迴歸理性的時間越短越好。

現在,市場似乎已經開始迴歸理性,這很重要,但關鍵在於:投資者無須因為市場理性而喪失信心。安靜下來,認真抉擇,志存高遠,一定會分享到中國高質量創新發展的“供給側改革紅利”。這樣的期待同樣符合“墨菲定律”,早晚有一天會發生。

責編 | 呂江濤

(版權屬《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3 字。

轉載請註明: A股暴跌為哪般?——市場擔心的事總會發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