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杭運河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航道整治工程項目管理辦公室傳來消息,為高質量建設江蘇省、交通運輸部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和世界一流內河航運窗口,該項目管理辦公室委託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課題組研究的“運河文化與品質工程建設研究”課題結題,順利通過省市專家評審,認為“研究報告目標明確,內容完整,技術路線清晰,方法科學,成果合理可信,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圓滿完成了合同規定的要求”。
2019年10月,揚州市委、市政府與江蘇省交通運輸廳簽訂了共建京杭運河揚州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邵伯船閘至茱萸灣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茱萸灣至施橋船閘段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建設和京杭運河揚州段綠色港口建設和船舶污染防治,合力打造通暢高效的世界內河航運之窗、底藴深厚的世界運河文化高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廊道、南水北調船舶污染防治示範區。其中,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航道整治工程是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的先導工程,北起施橋船閘,南止於六圩長江口,全長5.37km,位於京杭大運河與長江兩條黃金水道的交匯點,重點建設京杭大運河綠色航運示範區和航運特色鮮明的大運河文化帶樣板。2020年5月,京杭運河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航道整治工程項目管理辦公室結合整治工程,委託專業機構進行“運河文化與品質工程建設研究”,形成了許多重要而又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課題組經過大量文獻檢索、田野調查、專家諮詢等,形成了許多第一手資料,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建議將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總體定位為“江河門户(蘇北)、航運窗口(世界)”,實施“1234”空間佈局:即以一條運河為主軸,以運河文化帶和長江文化帶“兩帶”交匯,以六圩口門、六圩輪渡碼頭、施橋船閘為三個重要節點,恢復重建都天廟、都天廟炮台、曲江亭、錢家灣八景等四處重要景點。為了讓更多人沉浸式體驗流動的運河文化,建議將“江淮之心(茱萸灣)”“京杭之心”“江淮之眼(揚州閘)”“運河之眼(三灣)”“江河之眼(六圩口門和瓜洲口門)”等串聯起來,形成多元素、多節點、多視角的揚州運河文化脈絡。
在設計理念上一“門”貫通南北。在六圩口門以“口門客廳”為核心訴求,“臨內河第一燈塔,坐口門自然客廳,賞山、水、天、航風光”,突出“自然、清新、疏朗、雄闊”的口門氣質。原六圩輪渡碼頭是大江南北交通樞紐,由於六圩彎道不斷受到衝坍,自1922年12月揚圩公路築成,選定嘉興橋為輪渡碼頭起,至1974年定遷至邗江河口湯巷今址,先後歷經53年,動遷6次。建議將六圩輪渡碼頭建設成“鄉愁之門”,在原址恢復建設上世紀70年代的碼頭、飯店、旅社、郵局等,新建六圩輪渡陳列室。以六圩彎道和輪渡變遷為主線,講好六圩“泥巴牆的故事”,讓六圩輪渡碼頭成為“鄉愁追憶重要目的地”。1960年3月,江蘇省文物工作隊在施橋鎮考古發現唐代的一排東西向木樁,木樁殘存17根,木質為楠木,其上有磚砌建築物和碌碡。該木樁是唐代揚州港長江港區樁式碼頭的重要物證。1960年3月開挖疏浚京杭大運河工程時,在施橋鎮新河發現唐代大木船和獨木舟各一艘,現藏揚州博物館。上述考古證明,唐代今施橋船閘處曾是長江北岸重要港埠。如今施橋船閘已成為現代化三線船閘,當初設計貨物通過量1.5億噸,2019年施橋船閘貨物通過量3.46億噸,同比增長6.98%,成為全國內河年貨物通過量最高的船閘,運河貨運密度居世界內河第一。有鑑於此,課題組建議將施橋船閘定位為“船閘之門”,建設施橋船閘陳列室和“蘇北運河南大門”微型公園,凸顯世界運河航運窗口的重要地位。
目前,京杭運河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航道整治工程項目管理辦公室正在進一步規劃建設世界一流內河航運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