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正達上市背後,種業公司迎來黃金時代

先正達上市背後,種業公司迎來黃金時代

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韭菜財經,創業邦經授權轉載,圖源:圖蟲。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糧食安全”一直都是國家關注的重要話題。近年來隨着國內對種子進口依賴的加深,加之疫情使外供種子帶來的不確定性增加,都使曾經“淡化”的“種業安全”問題再次受到外界關注,維護“種業安全”也被再次提上了議事日程。

在國家出手解決農業“卡脖子”的大背景下,針對農業科技公司的投資併購活動開始日漸活躍。日前由中國中化集團與中國化工集團旗下農化板塊業務整合而成的農業科技企業-先正達集團,正式通過了科創板上市受理,預計下半年將在上交所上市,其巨大的體量或有望成為國內最大農化科技巨頭。

搶過來的世界農資航母

根據先正達預披露的招股書,此次上市先正達擬公開發行不超過27.86億新股,計劃募資650億元,這一鉅額募資或將打破此前由中芯國際創下的532.3億元募資記錄,有望創十年來A股最大IPO記錄。

據悉,先正達集團於2019年6月成立於上海,註冊資本約114億元,由Syngenta AG、安道麥股份有限公司及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農業業務組成,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758年。作為一家老牌農化巨頭,先正達的主營業務涵蓋了植物保護、種子、作物營養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以及現代農業服務等諸多業務。

2019年,先正達集團在全球植保行業排名第一、種子行業排名第二、作物營養行業排名第一,是中國現代農業科技的領軍者。根據其輔導備案信息顯示,目前中國化工農化有限公司為先正達控股股東,直接持股99.1%,並通過全資子公司麥道夫有限公司間接持有先正達集團0.9%的股份,其已經成為一家“地道”的國有農化科技企業,這與此前成功的“跨國併購”不無關係。

在中國中化併購先正達之前,由於受全球穀物市場的低迷環境影響,先正達面臨收入下滑、持續虧損的境地。為挽救虧損先正達跟很多農化巨頭一樣,希望通過出售資產方式來完成資產切割重組。

在先正達發出正式收購要約之後,行業巨頭孟山都以及中國中化集團,紛紛展開與先正達的接洽工作,在時間上前者接洽的時間還要更早一些,但最終中國中化以高價拿下了先正達的股權,從而從外資巨頭手中“搶”到了這個農資巨頭。在完成收購之後,中國中化迅速將旗下優質農業資產注入其中,實力大增的先正達在隨後迅速實現了扭虧為盈。

根據招股書,2020年先正達集團全年取得銷售收入1520億元,按2020年平均匯率摺合220億美元,超越拜耳215億美元和科迪華142億美元的年度銷售額,已經當仁不讓地成為全球農化行業中的執牛耳者。

備受爭議的天價收購

不過,從中國中化收購先正達的整個過程來看,這場“跨國收購”起先並不為外界所看好。

從收購代價來説,當時收購是在先正達仍虧損的情況下,按照其作為上市企業的較高市價合計出資430億美元達成的,這一價格已經較其實際市值溢價高達20%以上,這樣的“天價收購”自然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另外,由於先正達的業務遍及上百個國家和地區,複雜的交割手續使整個收購流程變得曠日持久。根據相關資料來看,從2016年開始接洽,到去年正式完成重組再到如今上市,中國中化集團對先正達的整個併購活動持續了長達四五年的時間,長週期的收購自然很消耗關注它的投資者的耐心。

同時,以當時來看收購後企業的效益也存在變數。以農化巨頭拜耳收購孟山都為例,前者在完成對後者的收購之後,雖然短期之內成為業內最大的農化巨頭,但由於收購後者產生了鉅額債務,加上後者不斷髮酵的農藥致癌事件影響,使得拜耳公司在完成收購之後不僅業績上受到牽連,而且還陷入到持續不斷的“訴訟官司”之中,市場形象大受影響,公司股價也一再受到打壓。

在此背景下,面臨同樣的“天價收購”國內自然會謹慎不少。但從收購結果來看,中國中化的這次收購帶來的效益卻是顯而易見的。招股書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先正達歸母淨利潤分別為-22億元和-40億元。在去年整合完成之後,先正達實現了首次扭虧為盈,實現了歸母淨利潤44億元。不難看出,先正達在被整合之後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明顯得到了改善。

搶籌上市圖謀何在

既然經營成績顯著改善,那麼先正達為什麼還要謀求上市呢?從其自身的情況來看,或許也不難理解。

首先,是緩解鉅額的債務壓力。根據先正達招股書披露的消息來看,先正達此次募資將會有58%用於償還長期債務。招股書數據顯示,此次募集資金中有195億元用於償還長期債務,這或將對其改善盈利能力大有幫助。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末,先正達集團合併報表層面累計未彌補虧損金額達到了82.65億元,鉅額債務是造成這一虧損的很重要原因。數據顯示,從2017年中國中化集團為達成要約收購,除了支付4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000億)的收購費用之外,還提前支付了部分融資借款的支出,這使得這項收購的總花費達到了490億美元。

“兩化”重組農業資產之後,先正達集團承繼了之前收購產生的所有債務,這或許成為其加速上市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上市之後先正達可以通過債轉股的方式,緩解鉅額債務帶來的壓力,從而有效提升其總體盈利能力。

其次,此次融資還將用於投資併購。招股書顯示,本次募集的資金還將用於揚農化工以及瓦拉格羅的海外投資併購活動。招股書顯示,為達成收購揚農化工36.17%的股權要約,以及先正達植保收購瓦拉格羅100%的股權要約,先正達需要多達上百億的資金籌備,這也是其此次上市募資的重要因素。

另外,為其新業務MAP平台籌集資金也是本次融資的重點。根據招股書,本次招股募資將有12%的資金用於拓展現代農業技術平台MAP的發展。所謂“MAP”,是指農業科技企業通過使用包括遙感技術等在內的現代農業技術,在“減水、減藥、減肥”的情況下,幫助農民達到“增產、增收、增質”的目的。

根據先正達高層規劃,預計到2025年要建成覆蓋全國1200多個核心縣城的MAP服務中心,以服務更多農户,此次上市或有為其未來推動該業務發展積蓄“糧草”的考慮。

打響國產種業翻身仗

目前來看加速募資上市的先正達,未來的發展方向或許在於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繼續鞏固其國際市場;二是做大做強國內市場。

目前在先正達的營收結構中,海外營收仍然佔據了絕大多數。根據2018年-2020年先正達的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先正達集團來自境外的主營業務收入合計佔比分別達到了79.47%、80.16%和79.78%。比如,在2020年先正達的海外營收中,有24.5%來自拉美市場,有22.6%來自歐洲、非洲和中東地區,有19.5%來自北美地區,其餘為亞洲地區。

多達8成的海外營收,使先正達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化農化巨頭,不過先正達的海外擴張同樣面臨諸多挑戰。具體來説,在拜耳收購全球轉基因巨頭孟山都之後,世界農化領域實質上形成了拜耳、先正達、陶氏杜邦三強並立的局面。面對實力強大的拜耳加上行業前三的陶氏,先正達想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鞏固其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而通過上市“儲糧”,無疑對其鞏固國際市場大有裨益。

另外,開拓國內市場也是其接下來所要做的重要動作。目前先正達在中國國內市場的營收僅佔其總營收的20%不到,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另外,“大國小農”的落後農業現狀,正伴隨着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序推進迎來歷史性機遇,屆時將會有一批農業科技企業因此而崛起,而擁有先進技術經驗的先正達或有望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特別是在國家發起“把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上”和“打贏中國人的種業翻身仗”的大背景下,作為全球農化巨頭的先正達,在登陸科創板之後或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97 字。

轉載請註明: 先正達上市背後,種業公司迎來黃金時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