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謀求上市,Keep應看“前景”還是看“錢景”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財經

2月25日,創立於2014年的運動科技“獨角獸”Keep已向香港聯交所遞交招股書,如若本次IPO成功,Keep將成為國內“運動科技第一股”。

值得關注的是,儘管營收數據逐年上漲,但Keep目前仍未實現盈利。根據招股書披露,2019年、2020年及2021前三季度,Keep的營業收入分別達到6.63億元、11.07億元、11.59億元,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同期對應的淨虧損為3.66億元、1.06億元、6.96億元。

事實上,在正式進入到IPO進程之前,市場就對Keep的盈利狀況頗為關注。但無論是從其身後所處的嶄新賽道來看,還是從已擁有3億用户的Keep對國內運動健身的普及來説,僅從盈利這個單一維度定義一個“長跑”產業,或已過時。

01|Keep的基本面

從招股書內容來看,Keep募資將主要投放在以下四大方面:研發投資、開發及豐富健身內容、品牌宣傳和推廣以及一般企業用途及營運資金需要。其中,用於提升用户體驗的研發投資、豐富健身內容或成為募資投向的重中之重——

一方面,作為一家奉行長期主義、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科技企業,Keep首先考慮的是不斷挖掘用户需求,然後基於這些洞察再推陳出新去滿足這些需求;

另一方面,這也構成了Keep的商業模式,硬件和會員兩大業務板塊。招股書顯示,Keep的自有品牌產品在總營收中貢獻度最高,2021年前三季度收入佔比達到55.1%;其次是會員訂閲及線上付費內容,2021年前三季度收入佔比達到32.8%。

作為一家以內容起家的運動科技企業,Keep的內容生態主要包括錄播課和直播課,兩種模式均為內部研發或由第三方創建(如PGC、達人IP等)。目前,Keep正在朝着精品化方向鍛造,從低成本、批量化、規模化的課程體系逐漸向親密度、互動性、匹配度更高的程度進階。

硬件則是內容和服務的融合出口,運動器械的智能化與運動內容的精品化相輔相成,背後的真實訴求都是“促使用户更長地停留在跑步機、單車和其他運動過程中”,本質上為延長用户對產品與服務的使用時長和頻次——而這,是通過增值服務實現平台商業價值的終極要義。

健身屬於高頻項目,未來能否大規模爆發,取決於能否通過提升用户體驗來提升付費意願和復購率。優質的內容建設+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精準制定的個性化健身訓練計劃,促使平台的會員滲透率穩步增長,由2020年的6.4%增長至2021年的9.5%。這也從實際層面驗證了軟硬件一體化模式的商業可行性。

02|時間換來更大的空間

實際上,從成立之初,Keep就一直堅持從更長遠的維度去思考問題,這也是公司從早期打造較為純粹的內容體系,到後來又佈局了智能硬件以及周邊產品,再到階段性深入線下空間之後,打造出來的一套完整健身閉環。

這絕非易事。在消費品快速迭代的當下,Keep其實是有大把賺快錢的機會,比如上線市場中的同質化噱頭產品,如健身鏡。但Keep並沒有短視於當下利益,而是依然選擇專注於自身發展,堅持線上+線下、軟件+硬件相融合的可持續商業道路。

這需要Keep建立更長遠、更嚴謹的戰略眼光,當然也是整個團隊更大挑戰;與此同時,這也需要Keep有很強的戰略定力,因為任何戰略舉措想要穿越一個較長的時間週期,都會面臨來自各方的強大阻力;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內容、還是硬件、亦或是線下,都是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資金和時間去培育用户和市場的。

但必須要認識到的是,堅持長期主義的公司在創立前期大多都是虧損的,這樣的案例在資本市場中並不少見,比如亞馬遜。

2015年初,亞馬遜的市值大概在2000億美金左右,到2018年,在佈局雲服務僅僅三年後,亞馬遜的市值就已經飆升到8728億美元。究其原因,是市場認為,儘管以會員制為核心的商業模式在前期並沒有為亞馬遜帶來過強的盈利能力、甚至是虧損問題,但這不影響其在堅持長期主義後最終迎來可持續的商業化。

Keep同樣如此。

當前,國家極力推行的“運動強國”戰略,這最離不開的,是作為底層驅動力的科技的自立自強,以及願意通過一己之力積極推動用户的長期教育。而符合時代特徵的科技類創新企業,都是能夠犧牲短期利潤換取長足的商業發展,這絕對是整個社會中的稀缺“頭雁”。

03|“快”市場更需“長”邏輯

在這個唯快不破、唯利不破的時代,想要深度理解一家“穩健型”創業公司往往需要更大的耐力,因為這需要觀察者擁有能夠忽略短期“噪音”的能力,專注於企業長期主義發展層面。

沃倫·巴菲特就是這樣一位罕見的觀察者,憑藉耐心和遠見,他也理所當然地賺取了數十億美元。他的經歷早已告知世人,只要投資標的背後身處的“賽道”向陽、投資項目本身具有充分的社會價值,就一定值得被長期對待。

頂級投資者的“術”與“道”往往相通,高瓴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在《價值》一書寫道:長期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價值觀。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

當任何一項技術、一類產品、一種服務逐漸走向前端的現實,我們都會驚訝於市場更迭速度是如此之快。但殊不知,任何一個新物種的應用與落地,其背後都藏着企業的堅持與執着。就這一點來説,或許市場應給Keep多一點時間與包容,靜待一切“與時間為伍”的企業成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