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賽道正在狂奔,近百家資本已經出手。
從2021年以來,無論是北極光創投、高瓴創投、紅杉中國、君聯資本、元生創投等頂級投資機構,還是騰訊、小紅書、愛爾眼科、陽光人壽、蘇高新創投集團等巨頭企業的戰投部或產業資本,都有在眼科領域佈局。
根據動脈橙數據庫數據,截止目前,我國眼科一級市場從2021年以來一共發生51起融資事件,40家企業獲得融資,涉及投資機構近百家,總吸金額超80億人民幣,創下了歷史新紀錄。
二級市場方面,這一年來高視醫療、清晰醫療、華廈眼科紛紛遞交了招股書,兆科眼科、朝聚眼科、鷹瞳科技、明月鏡片成功IPO,一時之間帶動了眼科的熱度。
作為名副其實的黃金賽道,眼科一直是資本重點關注的領域:我國目前有4億患者飽受各類眼部疾病困擾,僅近視患者就接近3億人,而隨着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和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眼科疾病負擔將會越發凸顯,市場空間增長潛力大。
遺憾的是,除了眼科醫療服務領域誕生了如愛爾眼科這樣超千億市值的巨頭企業外,無論是眼科藥物還是眼科器械領域,國內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平台公司十分欠缺。
“以眼科醫療設備細分賽道為例,該市場處於進口壟斷的格局。如果按照銷售金額計算,進口眼科設備供應商的市場佔比達到了98%,哪怕按銷售數量計算,比例也達到了95%。”一位長期關注眼科的投資人羅希告訴動脈網。
隨着近年來政策的助推和技術的革新,國產替代的浪潮正在加速,眼科也正在迎來關鍵轉折點。
例如今年1月,國家衞健委印發《“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規劃指出,建立完善國家-區域-省-市-縣五級眼科醫療服務體系,優化醫療資源佈局。強化二級以上綜合醫院眼科設置與建設,補齊眼科及其支撐學科短板。這意味着,行業將加大對眼科相關藥械的重視和採購。
“眼科相關利好政策的不斷推出和大眾健康意識的提升,使得資本對眼科創新藥械的關注達到空前高度。”羅希表示,作為兼具醫療屬性和消費屬性的領域,眼科賽道開始跑出了一批優質創新企業,從而給到行業更多的標的選擇。“這是資本紛紛入局的核心原因。”
資本蜂擁的眼科領域目前出現了什麼細分機會?還存在哪些痛點?未來演進趨勢如何?針對這些問題,動脈網通過調研和訪談行業相關方,以求一窺問題的答案。
近2000億市場規模,資本為何蜂擁眼科藥械領域?
眼科屬於“藥物+器械+服務”三位一體的醫療賽道,市場規模近2000億。
從這一年以來眼科的整體情況看,眼科服務融資事件數約佔整個行業的10%,另外90%全集中在眼科藥械領域。
“眼科服務是眼科賽道最先起勢的領域,目前已經形成多家區域龍頭,比如愛爾眼科、朝聚眼科、華廈眼科、何氏眼科、普瑞眼科等企業。在業務的持續增長上,這些企業普遍都遇到了瓶頸。”羅希表示,因此從投資價值上看,眼科藥械領域成為了接下來一段時間不錯的方向。
一方面,是因為眼科中高端市場主要被國外把持,國產替代擁有很大機會。
以眼科用藥為例,根據國內重點省、市公立醫院眼科用藥情況數據統計,進口藥物佔比超過了50%。眼科用藥市場的前4名分別是佔比25.35%的瑞士諾華、佔比14.24%的日本參天、佔比6.32%的德國URSAPHARM、佔比4.71%的瀋陽興齊眼藥。可以看出,國產眼科企業只佔一席。
另一方面,眼科藥械供給端還存在治療科學和技術上的缺口。
比如全球致盲的第一大病因白內障,其是我國老年人中發病率第一的眼部疾病,但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癒,病人主要是通過手術和醫療器械進行治療。這使得眼科相關疾病對更好的藥和更優的器械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
更重要的地方在於,眼科藥械領域還有誕生龍頭企業的市場空間和機會。“那些既有安全邊際,又能確保高增長和長期持續性賺錢的生意是投資者最夢寐以求的。”羅希表示,“愛爾眼科前十年股價的持續上揚,很大程度上就是其每年能夠確定維持淨利潤30%以上的增長。帶動這一增長的原因是眼科市場需求的穩定釋放,這也意味着未來眼科有足夠的市場增量誕生新的龍頭企業。”
一言以蔽之,憑藉國產替代的大浪潮和供給端的旺盛需求,以及能誕生龍頭企業的巨大潛力,我國眼科行業在藥械研發領域邁入了新發展階段。
砸下超80億,眼科哪些細分領域是資本的“心頭好”?
在近一年裏,投資機構砸下超80億的資金,開啓了新一輪眼科融資熱潮。
“與眼科相關的每一種疾病,甚至都可以單獨算作一個賽道。”在羅希看來,投資眼科需要對眼科相關的疾病有深入的瞭解。
根據海通證券的報告,如果把眼科疾病按部位進行劃分,可以列為眼前部疾病和眼後部疾病兩大類。其中,眼前部疾病有白內障、乾眼症、近視、青光眼、結膜炎、葡萄膜炎等;眼後部疾病包括濕性黃斑病變、糖尿病黃斑病變、後部葡萄膜炎等。
圖片來源:海通國際
圍繞這些眼部常見疾病,眼科器械主要有眼科OCT、ICL(有晶體眼人工晶體)、IOL(人工晶體)、角膜塑形鏡、超廣角眼底相機、超乳玻切機、飛秒激光、眼科手術顯微鏡、光學生物測量儀、隱形眼鏡(包含美瞳)、框架眼鏡等細分領域。
從融資頻率看,眼科OCT、美瞳兩大板塊是近期資本熱捧的對象。
“人工晶體進入集採,超廣角眼底相機、眼科手術顯微鏡、框架眼鏡等領域已經是紅海,這是資本關注度較弱的主要原因。”羅希表示。
OCT(光學相斷層掃描技術)是眼底病臨牀診療的權威檢查設備,其可顯示用户視膜病變的影像,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應用於眼科臨牀,已經完成了從時域OCT、光譜OCT到掃頻OCT的三代技術更迭。
目前,我國眼科OCT的中高端市場幾乎被進口產品壟斷,譬如德國Zeiss和Heidelberg、日本Topcon、美國Optovue等;國產產品在性能參數上與進口產品有較大差距。
“傳統OCT操作步驟複雜,閲片依賴高水平專業醫生,限制了OCT在基層的普及應用。因此國產替代和研發性能更好的產品成為了創新企業們未來的機會。”羅希表示。
在佈局上,一年獲得兩次融資的圖湃醫療專注在高端眼科OCT產品上,其推出了名為“北溟·鯤”、“瑤光·星”兩款眼科OCT產品。具體來説,“北溟·鯤”具有40萬次掃頻能力,單次成像的掃描長度達到了24mm。在40萬次速率下,其成像深度依然達到6mm,而軸向分辨率則高達3.8μm。
今年1月獲得融資的證鴻科技聚集於以眼科OCT為核心的光學影像設備研發與生產,其開發的眼前節OCT產品,能夠滿足眼前段多種參數的測量,具備測量精確、功能複合、成本低廉等優勢。
去年年底完成融資的比格威醫療業務主要圍繞眼科影像AI分析與輔助診斷系統,其研發的眼科OCT影像輔助診斷軟件MIAS 3000已經啓動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的檢測報證工作。
“在臨牀應用中,眼科多數疾病的傳統診斷需要配合使用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雖説FFA對於眼底病診斷效果顯著,但在檢查過程中容易導致患者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噁心、眩暈、過敏等,甚至會危及生命。”羅希表示,“OCT血管成像(OCT-A)技術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替代手段,從而成為OCT發展的一大趨勢。”
再看美瞳,其作為隱形眼鏡中的一種,因不錯的裝飾作用具有很好的消費屬性,從而成為資本追逐的香餑餑。
具體來説有兩大核心驅動力。一是市場空間層面,據Mob研究院則預測,我國美瞳行業市場規模在2025年可達500億元,有望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市場。
二是市場格局層面,“我國美瞳相關企業的總數已經超過1800家,但還未出現龍頭企業。一旦某家品牌能率先突圍,將佔據不錯的市場空間。”羅希表示,美瞳是一個超高復購率的賽道,用户心智的佔領十分重要。
根據前瞻研究院資料,在2020年我國化妝品種類復購率情況中,口紅品類的復購率為20%,而美瞳品類復購率則達到了30%—50%,近乎是前者的兩倍。
在產品體系上,去年完成4.2億B輪融資的蒂螺醫療目前擁有7個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涵蓋日拋、月拋、半年拋、年拋等隱形眼鏡全產品線產品,包括1張透明片註冊證和6張彩色隱形眼鏡註冊證。此外,蒂螺集團擁有業內獨有的7色和珠光彩片註冊證。
完成超10億融資的MOODY是原紅杉90後投資人慈然創立的彩瞳品牌,該企業選擇使用etafilcon A作為鏡片核心材質,該材料同時獲得中國NMPA、美國FDA和歐盟CE三重認證,也是敏感眼專用材質。在此基礎上,moody團隊在鏡片基礎上添加了玻尿酸、PVP因子,工藝上使用了三明治鎖色技術,工廠均實現高精度自動化生產以保證品控。
“在醫療領域,集採帶來了不確定性。比如去年廣東開展的人工晶體集採,最高降幅90%,整個賽道受影響較大。而美瞳的特殊地方在於,其對集採幾乎免疫,所以成長的確定性很好,後續仍會是資本關注的重點。”羅希表示。
另一個具有集採免疫的眼科器械是角膜塑形鏡(俗稱“OK鏡”),其本質上是採用高分子材料合成的高透氧性隱形眼鏡。不過OK鏡與一般眼鏡不同,其只需要用户晚上睡覺時佩戴,第二天醒來便可恢復正常視力。
角膜塑形鏡產品迭代歷程 圖片來源:國信證券
“OK鏡具有很高的壁壘,目前我國獲批的企業只有10家左右,國產品牌只有3家,分別是歐普康視、愛博諾德、亨泰光學。”羅希表示,OK鏡是一個非常好的眼科器械細分賽道,單價高、毛利高、粘性高,且滲透率持續提升。“對於後來者,主要的競爭是技術實力和產品優勢,以及獲證時間窗口。”
來看眼科用藥領域,目前已經形成了三大主流方向。
一是傳統意義上的藥物,即小分子化藥;二是大分子生物類藥物,目前國內在研的眼科藥物以大分子藥物為主;最後是近年興起的基因及細胞療法。
不同的藥物在給藥方式上有差異。大分子藥物和基因或細胞類藥物一般是注射給藥,小分子藥物一般是滴眼劑局部給藥或口服給藥。
“乾眼症、屈光不正、眼底血管疾病、白內障、青光眼這五種主流疾病的治療藥物研發是資本關注的重點。”羅希表示,“這既是創新藥企的機會,也是挑戰,原因是大藥企也在佈局該領域。”
以乾眼症為例,該眼病發病人羣最多,市場空間大,吸引了恆瑞醫藥、興齊眼藥、康哲、歐康維視等藥企佈局該適應症的藥物研發,其中包括仿製藥和創新藥。因此,對於眼科藥物研發的創新企業來説,獨創性是其能否突圍的關鍵所在。
從近期獲得融資的創新企業在藥物研發管線的佈局和進度看,眼科新藥的研發已經處在一個重要節點。比如今年1月獲1.3億美元融資的撥雲製藥全部產品均為自主研創、擁有全球權益,產品多為國際首創的新適應症和國際首創機理的first in class新藥,覆蓋了眼表、眼底和青光眼等眼科重大疾病的眼科新藥,其中涵蓋2個適應症的國際多中心臨牀Ⅲ期,3個美國臨牀II期,2個臨牀證書申報階段,還有3個臨牀前研究項目。
上月融資的康睿生物目前有一條1類新藥管線在中美即將完成I期臨牀,並在國內開展多個適應症的IIT研究,有望在年底前開展兩個不同適應症的中美II期臨牀試驗。據悉,該新藥有望成為世界首個滴眼劑形式治療眼部新生血管疾病的藥物。另一條預防和治療白內障的新藥管線已經進入臨牀前研發階段,有望在年底遞交新藥臨牀試驗IND申請。
紅杉中國押注的紐福斯的核心產品NR082(rAAV2-ND4,NFS-01)是我國首個獲得臨牀試驗許可的眼科體內基因治療藥物,1/2/3期臨牀試驗在2021年6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組給藥。
騰訊投資的極目生物現有管線包括3款三期臨牀階段的引進產品,分別為用於治療葡萄膜炎性黃斑水腫的ARVN001(鋒脈®),用於兒童進展性近視治療的ARVN002和用於老花眼治療的ARVN003。
已經上市的兆科眼科的管線重心集中於五大眼科適應症,即乾眼症(DED)、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wAMD)、糖尿病黃斑水腫(DME)、近視及青光眼。
兆科眼科創新藥管線佈局 圖片來源:企業官網
“我國眼科製藥的市場空間大約是兩百億左右,佔整個眼科賽道的10%,處於較低位置。核心原因還是眼科藥物研發難度大,臨牀試驗導致等待週期長,再加上藥品獲批上市後依然有較高淘汰率,這促使很多藥企以外部引進為主,缺乏自主創新,很少開發真正意義的first in class藥物。”羅希表示,如果創新企業們不抓緊解決基礎技術問題,未來該領域仍會被國外企業“卡脖子”。“眼科創新藥的研發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但從長期看,必定會為企業和投資方帶來豐厚回報。”
綜上來看,在眼科器械領域,眼科OCT、美瞳兩大板塊是近期資本押注的重點細分領域,OK鏡在中長期也有巨大機會;在眼科製藥領域,乾眼症、屈光不正、眼底血管疾病、白內障、青光眼這五種主流疾病的治療藥物研發是資本關注的重點,獨創性是關鍵指標。
賽道火熱但仍有不少差距,眼科藥械的未來在哪裏?
我國眼科賽道一直欠缺優質標的,這從二級市場對眼科優質企業的熱捧就可窺見。
2017年1月,“眼視光科技第一股”歐普康視登陸A股之後,在二級市場高歌猛進,去年市值高峯時直逼800億元,股價漲了50多倍。
2020年7月,眼科創新藥公司歐康維視赴港上市,憑藉“眼科一哥”的光環,IPO當天漲幅高達152%。
2021年12月,明月鏡片登陸A股創業板,上市首日暴漲134%,市值近百億。
二級市場的看好傳導到一級市場後,眼科賽道的投融資愈發頻繁。“一批創新企業的出現和資本的加持使得整個眼科藥械領域變得異常火熱,但不可忽視的是我們與國外巨頭相比仍面臨巨大的差距。”羅希表示,以眼科醫療設備研發與製造為例,該細分領域是典型的“入門容易,精通難”、“低端低門檻,高端高門檻”的賽道。“國內企業在技術實力和產業經驗方面整體處在較為薄弱的狀態。”
因此,從企業的發展角度來説,眼科藥械企業應找到一個準確的定位和擅長的方向,從而進行技術深耕。
比如衝刺IPO的高視醫療,就在轉變自身的商業模式。根據招股書,高視醫療所銷售產品包括經銷產品和自有產品,其中經銷產品(即代理產品)是大頭。也就是説,高視醫療扮演的角色更像是醫療器械中間商,核心是賺取差價錢,因此供貨商在其業務模式中十分重要。
為了擺脱對供貨商的依賴,高視醫療近年來發力技術研發,積極開發新的自有產品,涵蓋了主要的眼科產品線。根據招股書,2018年至2020年,研發開支總額分別為240萬元、270萬元、310萬元;2020年上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分別為150萬元及940萬元。可以看出,進入2021年,高視醫療的研發支出大幅增長,是去年同期的5倍多。當然,高視醫療研發支出的金額與國外類似公司相比很低。高視醫療想憑藉自有產品打開盈利局面,或許還需要長期投入。
在對趨勢的研判上,羅希認為,眼科器械領域接下來以人工晶狀體為主的植入性產品的國產替代仍有機會,高端眼科醫療設備和核心光電器件的自主研發在中長期會是投資風向;眼科製藥領域的投資會聚焦藥物遞送系統和基因治療兩個細分板塊。
風口的來臨,使得越來越多眼科創新企業的湧現,未來這些企業勢必會加入到全球的市場競爭中,與國際巨頭正面“交戰”。
因此,在當下加速成長的階段,眼科創新企業們需要紮好馬步,練好基本功,從而在可期的時間裏迎來爆發式的增長,以及造福數十億計的眼科疾病患者,為行業帶來更多的價值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