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綁巨頭 晶盛機電有苦難言

捆綁巨頭 晶盛機電有苦難言

上半年隆基股份和中環股份的光伏硅片價格戰打的如火如荼,整個行業正加速步入“平價上網”時代。

儘管面臨國內補貼退坡和利潤被大玩家們不斷壓縮的雙重壓力,但隨着新興市場國家出台政策鼓勵光伏發展,釋放出一部分行業空間,各路玩家產能擴充意願並不弱,甚至擴產隊伍中不乏上機數控、京運通和環太等2019年新進入市場的公司,以至當年國內硅片產能佔全球97%。

晶盛機電作為硅片上游的設備龍頭,佔到晶體生長爐市場的50%左右,營收深度綁定下游,覆蓋全球的新增產能需求,主要客户之一就是硅片雙巨頭之一的中環股份。根據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第一大客户中環股份佔到了營收的55.83%,前五大客户佔營收的85.37%。

乍看之下,晶盛機電幾乎就是抱着前五大客户的大腿吃飯,一旦客户流失或單一客户擴產週期放緩對營收都會造成較大的影響,但仔細研究下游硅片產業的競爭格局就會發現,2019年硅片製造前五大產能佔到72.8%,其中隆基股份與中環股份就佔全行業的約2/3。

隆基股份的設備主要來自北方華創和子公司連城數控代工,所以在市場競爭層面,尤其是2018年“531”新政以來,光伏行業洗牌加速落後產能出清,公司下游集中度高不一定是件壞事。

背靠巨頭

光伏產業鏈週期性十分明顯,牛熊切換僅在一紙政令之間,所以十分考驗企業的經營規劃和流動性。

晶盛機電背靠巨頭一方面訂單有保障,面對行業的大起大落,不至於掉隊,另一方面也得承受較長的賬期。

財務數據也印證了這個結論,公司主要收入來源是晶體硅生長爐,毛利近三年保持在40%左右,與京運通不相上下,高於主營半導體設備的北方華創,同時近三年歸母淨利潤分別錄得6.37億元、5.81億元和3.87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28.3%。

對比出色的淨利潤數據,不夠看的是盈利質量。收現比方面,近三年晶盛機電為54.93%、78.28%、73.62%,同期國企北方華創收現比為95.57%、91.87%、75.12%;應收賬款週轉天數方面,前者在117-134天,後者在78-116天,晶盛機電在下游的話語權明顯要弱於北方華創,當然這與光伏行業一度靠吃補貼度日有一定聯繫,這個差距也隨着補貼退坡在縮小。

光伏產業鏈週期性十分明顯,牛熊切換僅在一紙政令之間,所以十分考驗企業的經營規劃和流動性。

2013年,我國出台政策補貼光伏電價,並於2018年出台“531”新政減少補貼,所以就國內市場而言,2013-2017年是光伏行業產能擴張較快的一個時期,2018年以後主要是去庫存,去產能。

對應到時間座標,晶盛機電錶內應收賬款及票據賬面餘額從2013年的2.93億元佔總資產的16.08%膨脹至2017年的22.64億元佔總資產的37.63%,下游“賒賬”擴張的速度超過了晶盛機電其他經營資產的擴張速度;再到2019年的28.65億元佔總資產的36.44%,其中銀行承兑匯票有17.43億,賬齡超過一年的應收賬款有4.17億元,2018年後應收類科目增速明顯放緩,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也自2018年起回正。

產銷角度,2017年光伏行業經過了5年快速發展,積累了大量吃補貼的下游客户。以公司主要產品晶體生長爐為例,通過年報可知公司當年生產了1850台晶體生長爐,僅售出1126台,超過1/3沒賣掉。而後的兩年,公司縮減了產能,基本當年產多少賣多少,但去庫存進度緩慢,結合“存貨可變現淨值”連續三年被列為關鍵審計事項,以及根據公司公告披露,公司2018年訂單主要是來自中環股份的設備升級改造訂單,推測庫存設備型號可能由於落後導致滯銷。

不得不説,晶盛機電錶內不能及時變現的經營資產佔比過高,造成公司資金不能得到合理利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營規劃。

行業整體的大起大落對圈內玩家的報表是極大的考驗,那麼企業應該如何熨平週期?

似乎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多元化發展。

跨界半導體

晶盛機電近些年在新業務拓展上做了不少嘗試,這之中浪花最大的要屬半導體晶體生長爐。

光伏之外,公司於2017年11月與中環股份、中環香港、無錫市人民政府下屬無錫發展共同投資組建中環領先半導體材料有限公司,公司持有中環領先10%的股份,一隻腳踏入半導體行業。查閲2020年一季報可知,公司未完成半導體設備合同4.7億元,基本來自聯營企業中環領先。公司不僅在產能上與中環股份協同,在業務種類上也要齊頭並進。

研究成果方面,公司期間通過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項目的“300mm硅單晶直拉生長裝備的開發”和“8英寸區熔硅單晶爐國產設備研製”兩項課題,實現集成電路8-12英寸半導體長晶爐的量產突破。

晶盛另一大核心技術是藍寶石,公司分別於2017、2018年研發成功的300kg、450kg藍寶石晶體生長技術,屬於國際領先水平。不過2019年該產品收入從2018年的1.25億元大幅下降至6589萬元,年報也披露該部分產能效益未達預期。

公司第二大業務是LED智能化裝備,該類設備業內水平趨於一致。公司於2015年以1.377億元收購LED設備製造商中為光電進入該領域,而後中為光電2015、2016年均未完成業績承諾,並於2016年由盈轉虧,9440.31萬元商譽也已於2017年全額計提減值。另外從晶盛機電的少數股東權益常年虧損,就能知道其子公司難堪大任。

不難看出,晶盛機電近些年在新業務拓展上做了不少嘗試,這之中浪花最大的要屬半導體晶體生長爐,尷尬的是公司要在這個市場分一杯羹,仍需抱着中環股份的大腿。國內半導體硅片領域龍頭滬硅產業設備全部進口,其12英寸硅片量產毛利率為-48.0%,寧願承擔高額設備折舊成本,也不用國產設備,箇中緣由不必贅述。

業務突破的核心因素仍舊是研發實力。2017-2019年,晶盛機電的研發投入總計5.34億元,約佔三年營收的7%;北方華創的研發投入為27.46億元,佔三年營收的28.59%,顯然身為國企的北方華創在研發上更捨得花錢。從財務上看,晶盛機電近三年貨幣賬面餘額在5.5-8億徘徊,也確實沒能力支撐像北方華創一樣燒錢研發。

晶盛機電晶體生長爐份額國內第一,放到整個行業依舊為週期所累,現金流如過山車一般大起大落。在多元化發展上,一方面受制於前一輪週期積累的大量未變現經營資產,積重難返;另一方面始終無法解決單一客户佔比過高的局面,一旦產品跟不上,隱患極大。

晶盛機電產品毛利高,管理團隊盡職,2019年費用率僅5.5%,幾乎“無可挑剔”,公司亟待改變的是產業鏈的話語權,這無疑是晶盛機電未來將長期面對的問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49 字。

轉載請註明: 捆綁巨頭 晶盛機電有苦難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