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公募基金“離職潮”

  爆款基金頻現,讓公募基金今年的“離職潮”顯得有些刺眼。

  粗略統計,截至上週五,約有90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超過170名基金經理離職,比去年同期略增。與此同時,包括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等在內的公募基金公司高管們,離職公告也是此起彼伏。

  在公募基金行業大踏步前行、歷史性發展機遇撲面而來的2020年,為何還有如此多的基金經理和高管們選擇離開?這個問題不僅困擾着業內,也同樣牽動投資者的心。因為,投資者心裏愈發明白,產品業績的核心,其實是“人”——既包括基金經理的能力,也包括基金公司高管的穩定。

  輿論普遍認為,公募基金經理離職大多是“公奔私”,通過自我創辦或者加入私募基金公司的方式,換一個身份繼續在資本市場投資,藉此解決“勞”與“得”之間的矛盾,實現了激勵機制的落地。過去幾年,這種情況不斷加劇,倒逼公募基金行業大幅提升基金經理的報酬。單純從年收入來看,頂尖基金經理的回報已經不弱於大部分私募基金,激勵機制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既然如此,基金經理們離職原因何在?

  其實,如果仔細分析今年基金經理的離職結構則會發現,離職理由的多元化特徵明顯。在大型基金公司,由於薪酬制度和其他激勵制度相對完善,主動離職的基金經理已經漸少,但中小型基金公司“冒尖”的基金經理們,轉投大型基金公司的人數增多。這表明,在行業龍頭效應不斷加劇的背景下,公募“離職潮”中有相當一部分其實是在業內流動。而這種流動,會讓公募基金業的“二八格局”不斷加深。

  此外,從表面上來看,今年基金經理的離職數量同比略增,但如果細思則會發現,在公募基金產品數量激增、基金經理人數擴容的背景下,若按比例計算,基金經理的離職率其實略有下降。不僅如此,基金經理中也呈現明顯的“二八格局”,業績分化的加劇也導致部分績差基金經理被迫下崗,被動增加了基金經理離職的數量。

  事實上,在激勵機制和“留人”文化不斷完善的當下,公募基金行業更需要關注的是高管“離職潮”。絕大部分基金經理是專一沉浸於投資的員工,對於基金公司治理等甚少參與。因此,一旦核心高管發生變動,基金公司理念發生變化,對他們的影響將十分巨大。過去,因核心高管變動而從此改變發展軌跡的基金公司,並不在少數。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80 字。

轉載請註明: 解碼公募基金“離職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