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欣欣向陽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新鋭青年導演劉漢祥執導的紀錄電影《冰上時刻》於1月7日與全國觀眾見面。《冰上時刻》的故事開始於2018年的夏天,北京某俱樂部重組了一支少年冰球隊,他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追夢冰雪運動,從稚子懵懂到少年初長,依然堅持踐行着自己的冰球夢想。而在這背後,他們的父母和家庭也付出了不為人知的努力,和孩子們再一次經歷了“成長”的快樂與陣痛。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於1月7日全國上映。
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導演劉漢祥一直在拍攝兒童題材的紀錄片《馬蘭的歌聲》《夏日流動影院》《少年少年》等,製片人徐秋麗之前看過他拍的《馬蘭的歌聲》,很欣賞導演的才華,再加上《冰上時刻》豐富的故事情感內核,決定投資這部紀錄電影。徐秋麗希望,他們做的紀錄片,比故事片還要好看,並想通過紀錄片延展出新的東西,包括它的劇集形式、國際傳播力。
冰球只是背景,故事內在的情感最重要
監製範立欣將《冰上時刻》這個項目推薦給製片人徐秋麗時,她最初有點兒擔心,畢竟冰球這項運動在國內並不普及,拍這樣一個題材,會不會太小眾了。從製片人角度,徐秋麗會考慮更多,它除了有一個好故事外,還有什麼?
慢慢接觸這個項目後,徐秋麗發現《冰上時刻》的故事內核特別豐富,不是單純講述打冰球的故事,“一個孩子打不打冰球,甚至牽扯到姥姥輩的兩個大家族的關係,能對中國現在的家庭進行一個全方位的展現,引發共鳴”。並且,徐秋麗還從這個項目中看到了中國體育體制的變化,已經不全是通過國家拿錢來培養運動員,而是家庭培養式的,很職業化。從這個角度來講,她覺得這部電影是有國際交流語彙的。
製片人徐秋麗説,2019年北京欣欣向陽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決定要投這部片子,就是看到了這個項目豐富的內核,冰球只是一個背景,最重要的是故事內在的情感連接,能夠引發觀眾的思考。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紀錄了冰球少年訓練的日常。圖為於力凡和他的爸爸
她回憶,《冰上時刻》拍完後,北京市冰球協會辦公室主任看了,曾擔心觀眾會覺得家長都太狠了,這麼訓練孩子。結果旁邊就有人説,你千萬別有這種擔心,練鋼琴的爸媽也這樣。很多家長看完電影,都會對號入座,思考自己的教育問題,會有很多情感上的共鳴。
意外增加的影片結尾,成了最美一刻
徐秋麗説,紀錄電影的拍攝,不像劇情片,劇本寫好了,確定在哪取景拍攝。紀錄電影要跟着被拍攝對象,他們去哪,拍攝團隊就要跟到哪,不然會缺失內容。冰球隊要去俄羅斯參加訓練,在那裏激發出了曲瑞晨要打職業隊的念頭,之後他們又去了瑞典,堅定了曲瑞晨媽媽想把兒子送出國的想法。所以,拍攝團隊就跟着這些家庭去了俄羅斯、瑞典。
2020年初疫情暴發,完全打亂了《冰上時刻》的拍攝計劃。因為北京市每年都會舉辦青少年冰球俱樂部聯賽,比賽延期時間很長,導演劉漢祥原本打算用這場比賽為紀錄片收尾,結果拍攝計劃被打斷。
翟子男在加拿大生活、訓練的片段,都是邀請當地團隊拍攝的。
當時拍攝對象之一的翟子男去了加拿大,沒法回國,徐秋麗從製片人角度想辦法,只能在加拿大又請了一個團隊,去拍翟子男在加拿大的生活,然後將拍攝素材傳回國內。雖然製片成本上增加了,但徐秋麗覺得“無論如何也不想這部紀錄片錯過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時間節點”。
因為疫情改變了原本的拍攝計劃,主創一直在思考如何為影片結尾。最後,加了幾段冰球之外的故事,比如爸爸帶着孩子爬山,媽媽和兒子滑冰。沒想到,這幾段極其日常生活化的畫面,卻成為很多觀眾最喜歡的段落。
曲瑞晨和媽媽一起滑冰。
監製範立欣最喜歡母子滑冰的橋段,冬日的夕陽下,冰面上只有母親和孩子,在那一刻,母親很放鬆,彷彿回到了小時候在冰上推着冰爬犁的日子。小朋友也很放鬆,沒有那麼多焦慮和壓力。“這才是一個真正幸福的家庭應該有的狀態,所以我覺得那個鏡頭是最美的”。
【衍生篇】
將推出紀錄劇集《我要打冰球》
整部紀錄片,導演歷時拍攝110多天,素材300多個小時,剪輯用了一年時間。製片人徐秋麗説,導演從300多個小時素材,剪到3個小時,最後再剪到1個半小時,這是一個挺艱辛的過程。她就在想,紀錄電影應該要用多種形式去傳播,除了紀錄電影,也可以做紀錄劇集,因為紀錄劇集更容易在電視和網絡平台上傳播。
因此,團隊找到剪輯紀錄劇集的後期導演,為《冰上時刻》剪了一個每集約20分鐘的紀錄劇集,從小朋友的視角去講故事,劇名就叫《我要打冰球》,它會在紀錄電影上映後,推到網絡平台或電視平台。
徐秋麗透露,紀錄電影和劇集在內容上會有重複,但是結構完全不一樣,重點也會不同。電影更注重情感故事,劇集則完全換了一個角度,從冰球少年於力凡的角度去講,一個小朋友要打冰球,他還有幾個小夥伴,好多素材是紀錄電影中沒用上的。
紀錄電影《冰上時刻》中小運動員們在進行比賽。
在她看來,欣欣向陽做紀錄片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首先要有故事性,他們希望做的紀錄電影要比故事片還好看。其次,他們還想讓紀錄電影延展出一些新的東西,包括它的劇集形式、國際傳播力。因為紀錄片的本質是真實,真實才具有傳播性。普通人為了他的小夢想努力奮鬥去實現的故事,是最具有普世價值的。
新京報資深記者 滕朝
首席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