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兒子誇成了全班倒數第一”,一位媽媽的深夜自述戳中無數人……
在這次奧運會跳水項目中,一個剛滿14歲的廣東女孩全紅嬋驚豔了世界。
備戰奧運會還不到一年時間,一時間“天才”“奇蹟”各種讚譽向她迎面撲來。
就在大家瘋狂誇讚全紅嬋時,廣東省隊教練何威儀卻説:
“希望媒體不要過於強調全紅嬋的天賦。
她是跳水隊同齡人中最刻苦的那一個,而不是什麼天才或者黑馬。”
他沒有否定全紅嬋的天賦,但愛徒心切的他更加清醒地認識到,
一味地誇獎,過度地神化,對全紅嬋來説並非都是好事。
要如何鼓勵自己的孩子,
這位教練的態度,其實可以給很多父母借鑑的意義。
下邊這篇文章,講的也正是這樣一種態度。
兒子的月末考試成績出來了,拿到成績單的瞬間我卻大失所望。
原來他最擅長的數學竟然只考了69分。要知道考試之前兒子還信誓旦旦地跟我説,對這次考試很有信心。
我問兒子為什麼數學考得這麼差?
兒子支支吾吾地回答:“卷子最後一面有兩道大題我沒看見。”
雖然心裏早已開始暴風驟雨,但還是沒敢打擊孩子,我冷靜地安慰兒子:“我就説這不是你的水平嘛!語文和英語不是你的強項,數學可是你最擅長的!”
沒想到兒子卻極不耐煩地打斷我,並把我推出房間:“媽媽,你別説了行不,讓我一個人安靜會兒。”
看到孩子的不耐煩,我沒吱聲。
把兒子的數學卷子找出來,我才發現,最後一題竟然有他用鉛筆寫上又擦掉的痕跡。
我正想質問他。
他卻“哇”地一聲大哭起來,哽咽着問我:“媽媽,如果我不聰明瞭,你還愛我嗎?”
01
淡定的孩子
只因為有淡定的父母
我們常説,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從兒子出生開始,我就一直信奉“讚揚式”的教育方式。
作為在“打擊教育”“貶低教育”環境裏成長的一代,我一直活在父母的否定聲中。
小時候父母帶我去朋友家做客,別人誇我“漂亮”,還沒來得及高興,媽媽的一句“漂亮啥啊,醜死了”瞬間讓我跌落谷底;初中畢業考了全校第三,拿到成績飛奔回家裏報喜,爸爸卻説:“別以為考第三你就了不起,考上大學才算你真有出息。”
在這樣的教育長大,自卑和敏感就像刻在我的骨子裏。
所以當自己為人父母后,我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勇敢。
我發誓一定要用“肯定式教育”,讓誇獎和讚美成為他生命中最亮的光。
兒子歪歪扭扭地學走路,我誇他:“你真棒!”
兒子咿咿呀呀地學説話,我誇他:“真聰明!”
兒子狼吞虎嚥地自己吃飯,我誇他:“你好乖!”
在我的讚揚聲中,兒子健康地成長着。
直到開始上學。
低年級的學習中,兒子確實表現出了一些天賦,特別是在數學學習中,老師也説他腦子轉得快。
於是,“你真優秀”“你好厲害”成了我每天掛在嘴邊的誇獎。
但讓我沒想到的是,這樣的表揚不但沒有讓兒子更加自信,反而讓他在自負中走向迷茫。
其實,我早該注意到他表現出的異常:記得有一次,老師在班裏表揚一位同學花三個小時背下一篇課文,他回家跟我講時,語氣裏充滿了不屑;前兩天他和同學聊天,我清楚地聽到,他得意地跟人炫耀自己每天回家最多做半個小時作業,晚上八點半就準時睡覺。
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我的誇獎不但沒有讓他自信勇敢,反而讓他錯誤地理解了天賦和努力的意義。
在我的話語中,他對天才充滿了嚮往,在我的稱讚中,他為自己不怎麼努力也能學會而沾沾自喜,甚至為了討好我,他努力維持着自己聰明的形象,害怕我會不愛那個真實的他。
後來,我偶然看到一段奧運首金獲得者楊倩和媽媽的視頻聊天,面對拿到兩塊奧運金牌的女兒,楊倩媽媽沒有想象中的激動,她温和平靜地叮囑孩子: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態。
當楊倩的夢想成真,面對潮水一樣的掌聲,媽媽只是默默做好孩子愛吃的油燜大蝦,
甚至在楊倩奪冠後,害怕影響接下來的比賽,也沒有給楊倩打過一個電話。
看到如此寵辱不驚、淡定從容的媽媽,我才明白了,是什麼成就了楊倩強大的內心。
回想起我那些不恰當的“誇獎式”教育,我真的痛心疾首,後悔不已。
身為母親,當看到孩子有好成績時,會特別開心。
很可能不但經常誇孩子聰明,也會進行大肆的物質獎勵。
結果,孩子很可能會對自己的天賦沾沾自喜,甚至不能接受自己比別人差。
02
不恰當的誇獎 為什麼會有害?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説,“天才”可能是一種極高的肯定,聽到這樣的誇獎會讓她開心,卻未必能讓她樹立良好的心態,正確地認識自己。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懷着真摯的愛去讚美、誇獎孩子,但卻因為不恰當的方式,差點拖累了孩子:隨便的誇獎,會讓孩子喪失對自己的清晰認知。
兒童早期教育鼻祖卡爾·威特在書中寫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叫萊恩的小孩,從小在音樂上表現出超人天賦。
他的父母非常寵愛他,動不動就誇他,甚至當着眾人的面,説萊恩的水平早已超過了他的老師和其他同時代的音樂家。
父母的誇讚讓萊恩陶醉在沾沾自喜中,自認為是天才。
他胡亂改動大師的作品,覺得所有老師都不配指導他。
最終卻在狂妄自大中淪落成了一個酒鬼。
萊恩的經歷讓人唏噓,但也讓我們發現:如果沒有用心地觀察,客觀地評價,隨隨便便的讚美會使孩子失去自我判斷能力。
很多人覺得誇孩子是件很容易事,孩子跑得快一點誇他:“真聰明”;吃飯多一點誇他“你好乖”。
可他們不知道這些隨便的誇獎,要麼不切實際,要麼充滿敷衍,一直這樣誇獎只會讓孩子錯誤地認識自己。
有毒的誇獎,誇出一個膽小懦弱的孩子
相比於一些父母隨口的誇獎,還有一種誇獎給孩子帶來的毒害更大。
“你很聰明,但不努力。”
“你很聰明,就是粗心。”
“後面的大題你都會做,就是前面的小題你不認真。”
“死記硬背的科目你記住不,但是動腦子的科目你學得好。”
想想我們是不是經常聽到這些話。
其實説這些的本意是給孩子樹立信心,告訴孩子“你只要想就可以做到”。
讓孩子可以毫無顧忌地努力,可給人的感覺卻是:“彷彿努力跟聰明比起來,是低人一等的。”
過於強調天賦,會讓孩子覺得努力是一種恥辱,只有笨孩子才努力,有些孩子甚至為了維持自己的聰明形象,選擇主動放棄。
就像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坪田老師對男孩森玲司的媽媽説:“只要做就可以做到,這麼説是不好的,假設如果做了但沒做好,就是證明自己無能了,孩子會越來越消極。”
希望所有父母,別再用這種有毒的誇獎,讓孩子忽視努力的意義。
操控式誇獎,誇出一個喪失自我的孩子
一個朋友向我吐槽,自己5歲的女兒不知什麼時候變得特別虛榮,幹什麼都要得到誇獎才去做,比如説吃飯,必須要媽媽邊哄邊誇才能吃完。
週末去她家做客我發現了問題,吃飯時,媽媽是這樣哄她的:“大口吃,媽媽最喜歡愛吃飯的小孩兒。”“真乖,不挑食的孩子最棒了。”“你吃的這麼慢,我要生氣了!”
朋友的誇獎讓我感到一種強烈的操控感,“真乖”,“真聽話”,“這樣才是好孩子”,這些誇獎的潛台詞是:你做得好是因為達到了父母設定的目標,而不是超越自己。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為了贏得誇獎,就要迎合別人。
讓孩子從本來的 “我想做”變成“我想讓媽媽滿意”。
操控式的誇獎會讓孩子失去自驅力,把別人的認可作為自己的目的並確立自己的價值。
03
與其盲目的誇獎
不如恰如其分的鼓勵
作為父母,我們都想激勵孩子積極向上,給予孩子前進的動力,可很多父母卻不知道“誇獎”和“鼓勵”之前卻有着很大的差別。
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表達方式,但,卻隱藏着巨大的影響力。與其誇獎,不如鼓勵,因為誇獎只能讓人心情愉悦,而鼓勵會讓人充滿力量。
對天賦的讚美,不如對努力的肯定。
看到結果的表揚,不如伴隨過程的鼓勵。
楊倩在獲得奧運首金後,媽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孩子拿到奧運冠軍,作為父母肯定感到開心和驕傲,但我們也常常告訴她,要平常心看待一切結果。”
正是媽媽平時的教育,才讓楊倩擁有良好的心態,“比賽的時候,沒有過分想着誰輸誰贏,自己差幾分這些情況,只是專注於做自己。”
楊倩的那句“只要把過程做好,結果一定不會差”更是讓人感觸頗深。
不管什麼事情,過程永遠比結果更重要,而對於孩子的教育更是如此。
父母強調過程的意義,孩子才能真正從中得到享受。
讓孩子達到父母的期望,不如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讓孩子感到,不是你好的時候,我肯定你表揚你,而是無論你怎麼樣,我都接納你支持你。
我們給孩子的不僅是做得好時的讚美,更是做得不好時的鼓勵,這才是最好的愛。
編輯:李晨琰
責任編輯:許琦敏
來源:凱叔講故事、簡單好家長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