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題材“重啓”也沒有新意

盜墓題材“重啓”也沒有新意

本報特約記者 呂 克 唐牧茂

由暢銷小説《盜墓筆記》作者南派三叔編劇,朱一龍、胡軍等人主演的《重啓之極海聽雷》(以下簡稱《重啓》)本月15日上線以來,獲得不錯口碑。8.0的豆瓣評分創下《盜墓筆記》改編作品評分新高,然而該劇也沒逃過“缺乏新意”的批評。“盜墓”這一類型曾經火爆一時,但隨着《鬼吹燈》和《盜墓筆記》兩大IP的影視化“四處落地”、水平參差不齊,陷入後續開發乏力的尷尬境地。

盜墓題材“重啓”也沒有新意

2016年的電影版《盜墓筆記》豆瓣只有4.7分,2015年的劇集和2019年的《盜墓筆記之怒海潛沙&秦嶺神樹》只有5分左右。如今播出過半的《重啓之極海聽雷》的高分雖説有粉絲加成,但這次確實做到了“重啓”。《重啓》主角仍是由吳邪、王胖子、張起靈組成的“鐵三角”,但劇情上距離上次下墓已過去多年,三人已人到中年。朱一龍飾演的吳邪身患肺病,某日被傳身亡的三叔給他發來短信,為尋找三叔下落,“鐵三角”又開始了“聽雷”之旅。

《重啓》的好評主要集中在該劇的特效到位,尤其是對墓穴的刻畫,服化道等細節紮實。相比之前《盜墓筆記》的改編影視劇多選用年輕演員,《重啓》的中年演員演技更有保障。不過也有觀眾批評該劇的節奏太慢,劇中的盜墓尋寶情節陷入套路化。

南派三叔擔任《重啓》編劇雖然保證“原汁原味”,但古墓、機關、殭屍這些換湯不換藥的元素,看多了也就缺乏新鮮感和驚悚度,這部《重啓》也未能“出圈”。

其實不只是《盜墓筆記》,另一盜墓題材IP《鬼吹燈》的影視劇翻拍次數更多,同樣陷入套路化瓶頸,口碑隨着製作團隊水平有較大起伏。《鬼吹燈》和《盜墓筆記》均是2006年在網絡上連載,前者開始時間較後者早4個月,因此二者在人物設定等方面有較多相似之處。

盜墓題材“重啓”也沒有新意

雖然這兩大IP都有眾多翻拍版本,但由於人物設定都是“鐵三角”:《鬼吹燈》是胡八一、王胖子和Shirley楊,《盜墓筆記》是吳邪、王胖子和張起靈,沒有讀過原著的觀眾很容易搞混。再加上各翻拍版本頻繁更換演員陣容,觀眾自然會感覺“拍來拍去都一樣”,喪失好奇心和新鮮感。

《鬼吹燈》和《盜墓筆記》改編的影視劇,大多還存在“五毛特效”問題,其中的場景或怪物模型還不如劣質網頁遊戲,一次次消耗觀眾期待值。這一問題近兩年逐漸才得到改善,但仍很難讓看慣了好萊塢超英大片的觀眾滿意,例如今年4月播出的網劇《龍嶺迷窟》中,主角在黃河遇險的片段頗受詬病,被指“一眼假”。

可即便改編水準參差不齊,這兩大IP依然每年不斷被翻拍,這背後是商業利益的驅動——巨大的原著粉絲羣是潛在目標觀眾,他們願意為影視劇翻拍買單。所以與其去挖掘或新創無名IP,出品方還不如充分挖掘胡八一、吳邪等人的“剩餘價值”,或者像《老九門》(2016年)那樣把《盜墓筆記》主角的父輩們搬出來拍衍生劇。

盜墓題材“重啓”也沒有新意

好萊塢輕盜墓重探險

所謂“盜墓題材”並非國內獨創,好萊塢也拍過不少同類電影,但大多都劃分到“探險、驚悚”類型片中。這類影片靠豐富想象力、懸疑劇情和異域情調,備受觀眾喜愛,具有相當成熟的商業操作性。例如喬治·盧卡斯的《奪寶奇兵》系列,哈里森·福特飾演的瓊斯博士多次出入古文明墓穴,探尋寶藏。

隨着電腦特效飛速發展,《木乃伊》系列在上世紀90年代傳承“盜墓探寶”套路,西方探險家從古埃及金字塔一直挖到中國古代帝王墓,2008年李連杰等明星參演的《木乃伊3:龍帝之墓》讓中國電影人看到了盜墓探險題材的潛力。但由於美國本土少有古墓遺蹟,所以2004年尼古拉斯·凱奇主演的《國家寶藏》主要描寫解密和陰謀,安吉麗娜·朱莉主演的兩部《古墓麗影》則更主要將女性動作元素作為賣點。

總的來説,世界範圍內盜墓題材已然退潮,好萊塢也拍不出多少新意,2018年重啓的《古墓麗影:源起之戰》中勞拉在得知古墓中隱藏着危害世界的力量,於是踏上拯救世界的道路,最終票房和口碑差強人意。中國想要拍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盜墓題材”影視劇,需要在提升特效技術等硬件的同時,不再拘泥於《盜墓筆記》和《鬼吹燈》的相關設定,利用中國特有的風水、墓葬文化和神話傳説打造更多原創作品。2005年成龍的《神話》和1990年張藝謀、鞏俐主演的《古今大戰秦俑情》,兩部影片都以秦朝為背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融入愛情、動作元素,讓許多國內觀眾眼前一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6 字。

轉載請註明: 盜墓題材“重啓”也沒有新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