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民間傳統美酒第二篇
尋找民間傳統美酒第一篇的結尾:“好酒依然有,好酒在民間,好酒產量小,好酒都不貴”,拿來做第二篇的開頭,是因為在滿眼都是酒精酒的世界,酒友們一方面感嘆喝不到好酒了;一方面還得買了喝,總比沒喝的強。
不過在酒精酒肆虐幾十年的市場,真正的美酒依然如珍珠,撒落在民間很多地方,以自己的方式頑強存在着。本文分享的這款酒就是。並以此為例,實核論述白酒的本質,什麼樣的白酒是好酒,白酒本來應該是什麼樣子。有了這個根本標準,大家再不用愁着到底用什麼方法去鑑別真酒假酒了,一聞一嘗就能立馬斷定。
北方高粱小燒應該是元代的原生白酒
論起釀酒起源,有很多的考證,有證據的蒸餾酒早在西漢時期。2000多年前的漢廢帝劉賀,當不成皇帝了,只能盡情吃喝玩樂。本來當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趕下台,夠窩心的,年號沒混上卻給個“海昏侯”背了2000年,還沒人給平反。要是放到現在,不當皇帝真的無所謂,憑他墓裏出土的那些玩意兒,足可以過上皇帝一樣的生活。其中的一個青銅的蒸餾器,就讓我們的蒸餾酒技術提早近2000年。
這個蒸餾器,考古界專家們有多種説法,主要考證結論有兩個:一個是説用來製作香水的。這説法有很大可信度,劉賀身邊一定是美女如雲,必得想着法制作迷人香料,以增加她們的“肉香”。這個香型是寧靜對張雨綺的評價,很貼切;另一個説法是釀酒的器具。這説法也有很大可信度,上海一位專家就用這個釀了一回,感到很驚奇,居然釀出高達27度的酒。27度的蒸餾酒,如今覺得不咋的,西漢時候絕對的高度酒,美酒。
即便按照李時珍的説法,我國的白酒從元代才有,元人帶到中原的技術和設備。在元代的地理版圖上,現在的東北屬於北方地區,因而説是白酒的發源地不為過。當然不是蒙古人,他們鐵飯鍋都不會做,談不上會釀酒。但與他們擄掠日本和東南亞有關,更與東北有直接關係,白酒總體方向是以北京(元大都)為原點,從北向南發展。北方高粱小燒,還是當初的工藝和風味,與內地的白酒截然不同,也與同宗的清香型汾酒有明顯區別。
清香是白酒的奠基香型
白酒本來沒有香型之分,只有地區性的風味,不同地區釀的酒各有自己的特色風味。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明確了幾大香型,還有形象描述,成為四大香型的經典表達:
醬香型酒: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
濃香型酒:窖香濃郁、綿甜甘冽、香味協調、尾淨香長。
清香型酒:清香純正、諸味協調、醇甜柔口、餘味爽淨。
米香型酒:蜜香清雅、入口綿柔、落口爽淨、回味怡暢。
這麼一來,用香型取代了白酒的地區性,從根基上奠定了後來白酒規模化發展的方向。也就是説,不同風味的白酒,不再是產地特色,各地都可生產出來。看來沒問題,其實乾坤大,意味着各地的白酒,稍加整理就可以混同某個風味的白酒。大白話説,白酒除了釀造,絕大部分可以調製。後來全行業就給予證實,所謂的調製,其實就不再是傳統的釀造了。
不可否認的,所有香型的白酒,儘管香味有區別,根本的性質卻一樣。這個共同的性質,就是“本味”,釀酒材料自身的味道,如同烹飪術語“原滋原味”。本味就是清香型,所以説所有不同香型,基調都是清香,清香型是白酒的根本味道。
白酒的根本性質在於乾淨
行業內流傳有汾酒是清香型白酒代表的説法,其實有點過譽,嚴格地説汾酒的香也不是清香,茅台酒的香也不是醬香,五糧液的香也不是濃香。主調都是釀造材料的本味,只是附帶有發酵材料的味道。這個附帶味道想去而去不掉,乾脆就讓它代表着主調,成為白酒的特殊標識。
這個想去而去不掉的味道,就是泥土味、臭味、黴味。之所以至今我們的白酒走不出去,就因為黴變糧食釀造的文化和味道不被外國人接受。這些味道我們本來也不應該接受,可是時間太久長,早已習慣成自然,反而以為美味,不是黴爛味了。
清香型白酒就沒這個黴味,或者説黴味是最少的。當然存在一點黴味都沒有的白酒,但不是汾酒,汾酒多少還帶有酒麴的味道。
零添加的白酒才算白酒
由此可以得出美酒的根本定義:
沒有窖池泥土味、酒麴黴腐味,只有淡淡穀物純淨味道的白酒。
那麼,喝酒人就可以根據這個標準,判斷你喝的酒是個什麼樣的酒了。
酒體越純淨,喝着越舒服,喝罷也沒有頭疼噁心口乾之類的難受。第一篇分享的芒雲哈尼包穀酒就是,50度的白酒,喝到嘴裏,進到胃裏,泉水一樣恬淡,帶着淡淡的嫩玉米和花蜜香。本篇分享的東北高粱小燒,也是比較純淨的白酒,也是屬於清香型,雖然帶有酒麴味,比起市場供應大多數同香型白酒,味道乾淨多了,作為百姓口糧酒是個不錯的選擇。
其實這裏有個不宣之秘,人人都知道的秘密,類似於皇帝的新裝。邏輯關係是這樣的:
幾乎所有品牌白酒,均具有三個共同特性:①為了迎合消費者口味,添加酒精和香精,把低檔酒調出高檔酒風味;②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產量,添加物的比例不斷擴大,釀造酒的比例逐漸縮小;③不斷製造新的白酒概念,作為提價的依據。
那麼,真正白酒的概念就完整了:純淨無雜味,釀造無添加。
結論:真正的好酒,不在價格,不在宣傳,不在品牌,只要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