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幾年前了吧。
剛開始喝茶的時候,本城有一個知名的茶商,每年會舉行一屆鬥茶賽。
跟現如今爛大街的鬥茶賽不同的是,那時候的鬥茶賽,不是鬥茶,是鬥人。
不是比賽茶的質量好不好,而是比賽人的喝茶水平如何。
是以人為本,不是以茶為本。
比賽的時候,桌上一溜排開18種紅茶,謂之“十八名秀”。
參賽的選手,一律盲喝,沒人提點。
擺在面前的十八種紅茶,但凡能準確報出十五種的名字,就能得第一,拿到那五千元真金白銀的現金獎勵。
一時間參與者眾,現場熱鬧非凡。
但能喝出十種以上的,卻是鳳毛鱗角,不少自命不凡之士,皆敗下陣來,灰溜溜逃之夭夭。
村姑陳李麻花也去試過,彼時,我們喝的茶還非常少,嗯,連吃過的魚,行過的路,見過的人,也非常少。
這樣的兩隻菜鳥,喝錯個十幾種,亦是平常事。
然而,那一屆,還真的有人喝出來了十六種。
是農大的學生,兩個。
很青澀的樣子,很學院派的樣子,但人家就是喝出來了,分清楚了。一切公開公正透明,令人不得不服。
想想也正常,象牙塔裏的學生,心無旁騖,一心專讀聖賢書,天天練的就是喝茶,鬥茶賽,不過就是平常考試的正常發揮罷了。
於專業選手而言,能盲喝出各種風格迥異的紅茶,不是難事。
《2》
那個鬥茶賽,堅持了好多年。
最終消失於茶海。
相比之下,如今的鬥茶賽,主角更換了,以茶為主,獲獎者是製茶師。
這種玩法,可以提高業界的製茶水平。
卻對於茶行業和茶圈的發展,缺少直接的影響和推動。
以人為主的鬥茶賽,比的是人對茶的瞭解程度,熟悉程度,掌握程度。為了得到獎金,參賽者會提前練習喝茶的技能,研讀茶學知識。
這從一定程度上,營造了一個學習氛圍,也給予了愛茶者一個學習的理由。
並且,在一定範圍內,促進了茶圈的擴張。
有很多好茶者,因由這個契機,而成為了更加堅定的愛茶者。
而一些徘徊者,因由這個契機,則成為了堅定的追隨者。
這是好事。也是益事。
也因由這個鬥茶賽,村姑陳知道了,有一些人,喝茶是很厲害的,盲喝,也可以把不同的茶,叫出準確的名字來。
高手是有的。
也在民間。
《3》
所以到了後來,有人説,一摸泡袋,就可以摸出一泡武夷巖茶的好壞來的時候,我是信的。
只是覺得這話太狂妄了而已。
狂童之狂也且。
確實,茶喝久了,是可以摸出一泡茶的好壞來的。
只是這個“好”,這個“壞”,是定義過的“好”與定義過的“壞”。
是廣義的“好”與“壞”。是帶着外延的“好”與“壞”。
是僅憑隔着泡袋的觸摸,僅憑這簡單的觸覺,所能感知到的、有關茶葉品質的一星半點的信息。
這個好,指的是,包裝是否高檔的好; 是茶葉條索是否揉搓緊結的好;是條索粗細度是否符合品種外觀指標的好;是硬度與碎度是否達標的好。
這個壞,指的是,包裝袋品質比較LOW的壞;是指茶葉碎度太高的壞;是指茶葉條索過細的壞;是指茶葉條索不夠緊結的壞;是指茶葉葉片過碎的壞。
這些“好”與“壞”,也是判斷一款茶價格的依據之一。
試想,一泡茶,如果品質很好,價格很貴,掌櫃的會用便宜的泡袋包裝它嗎?
便宜的泡袋容易走光、易於跑氣,那麼貴的茶包在裏面,萬一不小心存壞了,豈不是哭都來不及?
當然要買貴一些的、質量好一些的泡袋來包裝,才符合這款茶的身份。
同樣,透過泡袋摸索茶葉,也可以摸到三五分這款茶的“脈絡”。比如,摸到茶葉很碎很碎,這裏面就有幾種可能。
一是,這茶有可能是採得太嫩,焙火的時候沒把握好火候,焙太焦了,導致茶葉輕輕一碰就碎了。
二是,包裝工手太重力氣太大揉碎了。這就從側面反映出,這款巖茶品質不太高——貴的茶,好的茶,哪個包裝工敢下重手?必定是小心翼翼,生怕碰壞一星半點。
所以,根據泡袋的品質,根據透過泡袋摸索那僅有的幾分觸感,有經驗的人是可以從中得到幾分線索,從而對這泡茶的價格和品質,得出幾分判斷的。
要説很精確,不可能。
但大概總是知道,茶是不是太便宜,自己要不要喝它。
《4》
又過了一些年,喝白茶喝得久了,發現,味覺靈敏起來。
是不是S師傅的茶,一喝便知。
是不是高山茶,一喝便知。
是不是日光萎凋的茶,一喝便知。不僅喝,看也能看出幾分。
然後照例有人是不信的。
説,怎麼可能,你是神嗎?你怎麼喝得出來高山茶和台地茶的區別?
一臉驚訝的樣子,一副村姑陳在忽悠人的樣子。
其實這有什麼奇怪的?
箇中情由,賣油翁老早就説過了,無他,唯手熟耳。
賣油翁能讓油從銅錢的小孔當中穿過去,是因為他天天練,時時練,長久下來,當然就駕輕就熟。
就像李麻花,從小看她爹給人扎針,看久了,看熟了。
一旦遇到走江湖賣藝的,光看拿針的手法,她就能知道,這人行針,年月尚淺。
村姑陳喝茶也是如此。
年年喝,月月喝,天天喝,自然就熟悉了。
多喝好茶,自然爛茶一喝就知道。
多喝高山茶,熟悉了高山茶的氣韻,那平地茶一入口,立馬就能反應出,這是與高山茶不相同的湯感、風味、氣韻,那麼,得出它是平地茶的判斷,便是極為簡單的事情了。
這世上是有人可以分得清高山茶與平地茶的。
也是有人可以分得清荒野茶與台地茶的。
只要喝得多,喝熟了,都能喝出來。
畢竟茶這種農作物,吸天地靈氣而生,與生活地區的“温光水氣土”五大條件息息相關。
自然,它的身體裏,葉片中,就自帶了生長地自然環境所賦予的氣息。
高山的氣息,與平地的氣息,是如此的不同。
喝慣了高山茶的人,當然一口就能喝出杯中的茶,氣韻出自哪裏。
《5》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沒有見過的世界,便是不存在的世界。
沒有喝過的茶,便是不存在的茶。
沒有看過的風景,便是不存在的風景。
喝的茶太少,分不出高山與平地,台地與荒野,這很正常。
但切不可因為自己不具備分辨的技能,便否認“分辨技能”的存在。
做井底之蛙,可不是什麼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