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疫情的影響讓很多餐飲實體店難以為續,高昂的房租和減少的人流量,迫使一些老店降低了自己的產品標準,最終倒閉關門。本文作者從一家十年老年倒閉關門的事件中,總結出了一些產品邏輯,希望對你有幫助。
“任何產品決策的背後,一定有其底層的產品邏輯。”
故事一:
週末回了趟老家,特意去看了下縣城的一個十多年的老店。
遺憾的是,和我預想中的一樣:倒閉了。
事情是這樣的,我年前某次回老家,照例去縣城的這個老店買了一些牛肉和燒雞,因為這家店在我上高中時就在,牛肉和燒雞在我們當地很有名氣的。
當時,我和店主閒聊,他説疫情壓力非常大,食材成本非常高,房租又漲了,是他開店以來遇到壓力最大的時期,但他又必須堅持不漲價。
我當時肅然起敬又隱隱擔憂,還勸他適當漲價也沒啥,市場規律嘛。
可回到鄭州,我發現口感嚴重不足,部分食物甚至都有輕微變質,我不得不丟掉了部分牛肉,浪費食物着實讓我內疚了好一陣子。
當時,我就心生憂慮:當產品定價策略無法契合產品定位時,產品能走多遠。
在我看來,對於一家以經營熟食為主的老店而言:產品定位更應該堅持內容輸出,產品質量才是核心競爭力,而產品定價策略一定要深深服務於這個定位。
當經營成本明顯升高時,為了維護產品質量應當果斷選擇提升售賣價格,否則就會嚴重損傷用户體驗,結果一定是被市場拋棄。
而心中偏執的“不漲價”絕非情懷的合理註腳,而是不自知的慢性自殺。
所以你看,很多道理就是樸素的常識,沒有搞清楚的話就會導致產品的快速消亡。
於是,我聯想到,疫情期間適度漲價的星巴克:
受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包括奶茶、飲料等在內的不少食品企業都官宣了漲價措施。
星巴克首席執行官凱文·約翰遜日前在最新發布的財報中透露,預計未來幾個月將會繼續漲價,預計2022年將再度多次漲價。消費者反饋:“雖然漲幅不大,但是內心極度抗拒。
”星巴克官方則表示此次的漲價理由是新冠疫情和通脹壓力的影響。
根據畢馬威的數據顯示,疫情期間餐飲和商品零售都有下滑,但堅持下來的很快都逐步實現了收入增長的扭虧為盈。
換句話説,保持核心產品的競爭力不減退,撐過去就能生存下去,而食品口感搭建起來的用户口碑才是核心競爭力。
在這個競爭力之上,適度上調定價策略,並不失為一種合理應變策略,但若因此損失口感,犧牲產品的競爭力和口碑,換來所謂的產品不漲價,一定是一廂情願的“買櫝還珠”。
圖 -↑ 疫情下零售、餐飲收入趨勢,來源於畢馬威數據
故事二:
產品策略背後的邏輯,無處不在,基於此,很多不太理解的決策也能看的清晰。
可能很多同學並不知道,我上週在產品交流羣裏悄悄移除了九名產品同學。
我覺得在產品策略上,微信羣聊也不例外,要麼走向“烏合之眾”,要麼走向“成長快車道”。
前者多是沒有合理、可持續地治理結構,表現為“過度消耗讀者注意力”、“分外縱容”、“低價值”等;後者則是良性的增長飛輪。
但前者容易速成,後者則需要時間積累,如何決策往往是由產品指標所決定。
尤其讓我感到遺憾的是,這九名同學裏有一名的標籤還是“夢想啓動贊助商”。
是的,我給每個加我的讀者都設定了微信標籤:“夢想啓動贊助商”、“夢想贊助商”、“優質內容贊助商”、“永恆鑽石贊助商”等等。
讀者之於鏡同學而言,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就是贊助商,是我在自媒體道路上堅持前行的動力和投資人。
“夢想啓動贊助商”是早期陪伴我前100名讀者,是基石投資商;“永恆鑽石贊助商”是為我、為羣聊分享過足夠的乾貨知識,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價值交換,以至於我內心偷偷許諾:後期若有任何商業探索,對於永恆鑽石的同學永久免費。
不瞞諸位,對贊助商做價值回報,甚至後期的金錢回報,是鏡同學一直以來的夢想、願景和初心。
實際上,對於自媒體來講,讀者的數量往往是攀比的產品指標,以至於“寵粉”早已成了政治正確。
於是,價值標尺的刻度一再被迫修改:不能管→不願管→不敢管,只能“寵愛”,但,我以為這嚴重低估了“溺愛”所帶來的長期傷害。
這個長期傷害是雙向的,這也是我領悟到的底層產品邏輯:
1、損傷讀者基礎的成長能力。
我一直覺得成長能力是讀者的自然權利。
理想狀態下,創作者應當有助於提升讀者的成長能力,最底線狀態下,創作者也應當捍衞讀者的成長權利。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能看清“溺愛”對讀者帶來的温水煮青蛙式的傷害:
隨便舉個例子:
讀者諮詢一個基礎的概念問題,以往我會代為百度或者翻出文章,生怕照顧不周;現在我則會告訴他去MBA或者公眾號內搜索下相應的文章,關鍵字搜索很簡單的,因為,過度關懷真的會損傷讀者應有的檢索能力,顯然不利於讀者成長。
但事情麻煩就在這裏,共識並不容易輕易達成。
因為,成長是內啡肽驅動的,過程總是痛苦的;直接觸達結果則往往會激發多巴胺,讓你愉悦,當然,帶來的隱性損傷則是知識的走馬觀花,很難形成有效轉化。
教你獨立成長比扶着你走路效果要慢,但長期有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再比如,羣裏某同學在價值底線上蹦迪,聊一些男女話題或者過度娛樂話題,很快能帶來羣活躍,但換來的則是對其他羣成員的注意力損耗。
早期有很多時候,我都想發一些娛樂圖片,活躍下羣氛圍,好在都剋制住了,因為,我不能以過度損傷羣成員的注意力換取我的活躍指標。
這有悖於“傳播產品知識、幫助職場晉升”的峽谷定位,有些事,我不能做,也不能允許他人做。
好在,我也頓悟:消息過載其實就等同於不活躍。
2、過度消耗我的精力。
另一個危害是對我精力邊界發起的衝鋒,挑戰無限逼近,而我不可能贏。
比如,羣裏有同學會發一些與產品無關的推文,例如,過度娛樂的、投資股票的、理財的、購買無關課程的等等;
這些嚴重損傷羣定位,影響羣氛圍,每次我都會逐一溝通,期望他們尊重彼此,這顯然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但代價就是精力過度損耗,解釋成本過高。
於是,我不再照顧玻璃心,我會直接移除,添加黑名單:成年人應當有基礎常識,更應有自我負責的意識和擔當,我不應也不能因縱容某個人而損傷大多數。
羣體利益高於個人,更何況羣體並沒錯,頂多算是緊急避險。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優秀產品策略背後,一定是有深層次的底層邏輯,而這個邏輯的關鍵就在於取捨。
深耕內容和快速發展的取捨、上調價格和堅持質量的取捨、運營引流和夯實口碑的取捨,諸如等等。
如何取捨呢?
應該遵循產品的定位和初心,突然想起《論語》中一句話:
知其不可而為之。
《大明王朝1566》裏胡宗憲對馬寧遠説,你可知孔子説“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本意?
孔子本意,不在於問事情能不能,而在於問應不應該。
#專欄作家#產品大峽谷,公眾號:產品大峽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七年B端產品經理,供應鏈物流與金融領域,擅長需求設計、業務指導、商業觀察等。
本文由@產品大峽谷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