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煥英》無疑是春節熱映電影最大的黑馬,雖説是賈玲作為導演的電影處女座,卻意料之外地好評如潮。
影片之催人淚下,據説要帶夠紙巾和口罩才可入場,然而看完這部電影后,最大的感觸是不值,《你好,李煥英》絕不是一部真正意義上好的電影!説是爛片也不為過。
説説2021踩的第一個電影坑——《你好,李煥英》。本人在看完《唐探3》後打出了3星評價,在看完《你好,李煥英》後對《唐探3》十分抱歉,按這個標準,我認為《唐探3》起碼值4星,而《你好,李煥英》2星不能再多了。
影片最大的賣點是濃墨重彩地描摹母女親情,母愛主題在任何文藝創作裏都很常見,《你好,李煥英》為何突出?
首先,它是賈玲獻給母親的作品,孩子寫給母親的讚歌自然戳中了無數母女或者母子的內心;其次,“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很多人一生的遺憾,這種巨大的情感共鳴很容易讓人有代入感;再者,大部頭的哭戲,用了十二分的力度把觀眾拖入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情感漩渦,而人在情緒中是難以做出理智打分的。
如果光哭就能有高分,賈玲這部電影完全可以滿分。只要她別哭了,我也願意給她滿分。
既然是母女親情電影,作為賈玲個人獻給母親的讚歌,自然是一部還不錯的交給母親的作品。它就像我們送給父母的第一幅畫一樣,無論成品好壞,稚嫩而真誠就足以動人。
正是從人文的角度,哪怕她極度美化李煥英的形象也無可厚非,影片裏的李煥英是完美的。雖然我們都知道,現實中的每個媽媽都必然有這樣或那樣的小缺點,但是我們願意接受李煥英的完美人設,她年輕,漂亮,樂觀,寬容,對孩子沒有一句怨言。畢竟在每個孩子的心中,媽媽都是完美的。
就如同我們選擇性忽視媽媽的小缺點,並沒有因此説賈玲拍攝《你好,李煥英》沒有誠意,如果不是對媽媽十分懷念,她就不會拍這部電影。
但是,《你好,李煥英》作為影片呈交給觀眾,恰恰則欠缺了最大的真誠。
一、電影外衣,小品內核
作為觀眾,走進影院想看的是電影,而《你好,李煥英》的觀影體驗卻如同看了一出加加加長版的小品。
劇本其實非常簡單,母親意外車禍,母女二人穿越到母親年輕的時代,女兒為彌補母親的遺憾做了一系列試圖改變命運的操作(笑點集中部分),最後發現命運早已註定,但女兒體會到母親的心意,最終自己和解(稍微升華)。
小品味兒真的太重,能用小品整明白的事兒非要弄成個電影?這部電影就像是拍成小品塞不下,乾脆拍成電影得了。無論從電影結構還是劇本本身,它真的都是小品的內核,導致在觀影過程中和走出影院後,似乎都沒有看電影的體驗。
好在沈騰的喜劇戲份很加分,張小斐(飾演李煥英)的表演也是一大亮點,如果不是這兩個人撐着,影片之讓人昏昏欲睡,估計很難不垮掉。
都説賈玲成就了張小斐,或許更多的,是張小斐成就了《你好,李煥英》。
倘若《你好,李煥英》真是小品形式,經過認真打磨,笑點會更多,淚點也會更自然。
二、強行感人,過度煽情
這部電影感人麼,挺感人的。催淚麼?一點也不。當大屏幕上不停閃過賈玲的哭臉時,真的很讓人出戏。就如同一瓶二鍋頭,賈玲先幹了,你不幹也得幹,抱歉,真幹不了。
我認為到位的淚點不是那種我哭給你看,如果你不哭,我就哇哇大哭,嚎啕大哭,直到你哭為止。這不是觸人內心的感動,完全是目的性強的過度煽情和宣泄式的自我感動。
真正的大悲傷,大遺憾,大思念,未必是驚天動地的哭泣,未必是四處張揚地“你看,我的悲傷那麼大。”作為個人,當然可以通過痛哭一場讓自己好受一點,但在藝術形式上抒情如此簡單粗暴,真的很low。
就算是小學生寫作文,也已經學會渲染,學會寓情於景,學會借景抒情,就算是直抒胸臆,説一個人難過也不會説“啊,她哭得好傷心,她真難過”。《你好,李煥英》的抒情方式太幼稚。
美的藝術應該有意猶未盡的韻味,將説未説,後有留白,留給觀眾想想和感受的空間。而不是一股腦兒倒出來,不管對方接不接受都強行往人心坎裏塞。
三、邏輯不通,站不住腳
至於所謂的誠意,也更多是自我感動的成分,影片很多細節也説不通。
1、沒有完美的母親,只有完美的感情濾鏡
影片出發點是作為女兒的曉玲想爭口氣,想讓媽媽長臉,哪怕就一次都好。而影片中的李煥英,根本就從未把世俗的成功作為孩子成材與否的標準。她對曉玲的“不爭氣”沒有過一絲一毫的失望和責怪,影片中的李煥英,給予的完全是寬容、接納、欣賞,她甚至從未感覺曉玲是不爭氣的。
李煥英一再表示,她作為母親,只要曉玲健康快樂就好。試問在這樣温暖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如何會陷入“我不是別人家的孩子”那種執念?而“不爭氣”為何會成為曉玲的心魔?
這種情況,只有兩種解釋。
要麼,曉玲或者説賈玲,她根本從未懂得母親李煥英作為母親的心情。要麼,李煥英從頭至尾都是一個望女成鳳的、一直拿曉玲和別人家孩子作對比的母親。
對於大多數母親來説,孩子覺得自己不爭氣要證明給媽媽看,本就是對母親的愛的不認可。天下媽媽最想要的,不是孩子爭氣,而是孩子健康快樂。當孩子陷入一定要爭氣的執念,還有什麼比誤會和否認媽媽的愛更讓一位母親痛心?
所以,曉玲或者説賈玲根本就在説謊,李煥英並非如同影片中那般欣賞孩子曉玲,甚至可能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説過“你看看人家琴姨的女兒……”
而影片出於紀念意義,美化了母親的形象,通過他人之口來述説母親的抱怨,那些抱怨的人,玉梅,張叔或者玉梅或者旁人,他們説過的話或許就是中年李煥英自己曾説的話。
如果連母親對自己的希望落空都不能直視,又説什麼真誠?真的大可不必。承認自己在母親有生之年,沒能爭口氣如她所願真的很難麼?承認自己的母親婚後過得並沒那麼幸福,真的有那麼難麼?承認母親的不完美,對身為孩子的自己造成過巨大的壓力,真的很難麼?
影片最好的結局,是母女之間的和解,李煥英要承認自己的期待和抱怨給女兒帶來了傷害。而不是曉玲獨自攬下所有,影片中她要做爭氣的好女兒壓力完全是自己給自己的,影片後的她,又是否能釋懷?
《你好,李煥英》最站不住腳的,恰恰是沒有最起碼的真誠。
她想彌補,所以把過錯都攬在自己身上,影片裏的母親李煥英完美無瑕,如此厚的感情濾鏡之後,是碎了一地的“我還是要證明給你看”的決心。太諷刺,也太心寒。
2、生拼硬湊,邏輯混亂
影片另一個大bug是沈光林大張旗鼓地追了李煥英一週,可李煥英突然拿出結婚證,説她和同一個廠裏的男同事已經相戀三年。在同一個廠裏地下戀三年?作為廠長兒子的沈光林不知道,廠裏旁的人也不知道,甚至廠長親自安排了相親也沒有人去提醒?
為了自圓其説,沒有一鋪墊的情況下,憑空安排出個地下戀人,實在是沒頭沒腦的、大寫的尷尬。
再者説,車禍時安排的是母親騎着自行車帶着曉玲,當大車橫着撞過來,騎車的媽媽進了ICU最後搶救無效身亡,神奇的是與媽媽並排的曉玲一點事兒沒有。難道就是為了鋪墊最後在敞篷車上的圓夢麼?除了車牌的用心之外,真的一點也不感人。
影片為了劇情推進而刻意安排的嚴重車禍事故,痕跡太重,俗到毫無新意。
陳赫飾演的冷特的戲份也很多餘,就像是強行為身為主角的曉玲安排的情感戲碼,女主角一定要有愛情?或者説影片一定要有愛情?
況且冷特這個人物,在中年李煥英等一羣人裏是誰?他從未出現過,或者説根本不存在,不然這部影片在穿越的支點上就站不住腳。
冷特,在《你好,李煥英》裏不過是個徹頭徹尾的工具人。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話在影片裏快用爛了,賈玲又是否懂得那句話的含義。
影片中的曉玲因那句話而討厭下雨,李煥英如果嫁給沈光林,她並不認為是好事一樁,打心底裏她希望李煥英嫁給沈光林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又很難過母親會和不是自己父親的人結婚。
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典故,其實並不是悲傷的、難過的、無奈的選擇,而是一位母親在經歷喪偶、獨自將孩子培養成材後,鼓起勇氣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再次走進了婚姻。如果母親嫁人會讓孩子像曉玲那般難過、反感、牴觸,那離異或者喪偶的單身母親是不是就該為孩子考慮而終生不嫁了?
母親的愛總是無私奉獻,隱忍堅強,而子孩子卻列出父母愛自己要遵守的條條框框。孰輕孰重,一望便知。
結語
人所能做的,是選擇性記住自己想記住的,忘記自己想忘記的,賈玲的《你好,李煥英》終究是她一個人的自説自話,而真相,我們永遠也聽不到。看完電影淚流滿面的人,又有幾個人用心去聽過自己的母親講述她的一生呢?
沒有人能替母親去定義她的一生是否幸福,也沒有人能通過電影去篡改母親的一生。
且行且珍惜,《你好,李煥英》最大的意義在於警醒。如果人沒了,拍再好的電影,有再大的名聲,做再多的補救也於事無補。一粥一飯一針一線,生活的意義遠遠大於功成名就。
*作者簡介:空中行雲,一個集愛與孤獨於一身的女子,在夢與現實之間自説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