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孩子稱呼從“媽媽”變成“媽”,隱藏4個心理變化,家長不能忽視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健康

世界上有千萬種語言,可是“媽媽”這個詞,在各地的發音都是一樣的。大部分孩子小時候都是叫“媽媽”,不知道從那一天開始,卻逐漸由叫“媽媽”變成了“媽”。從“媽媽”到“媽”,難道只是為了省事?難道就只是少了一個字?其實這個變化中,隱藏着4個心理變化,作為家長真的不能忽視,因為這也預示着你的教育方式,應該產生變化了。

1、意味着孩子長大了,開始在意別人的看法

作為父母,我們都經歷過那個成長期,小時候叫媽媽,更多的是一份依賴,一份撒嬌。但是上了初中以後,孩子們為了避免被同學嘲笑“幼稚!沒長大!矯情!”而真正自己當媽以後,當女兒第1次叫我一個字“媽”的時,還真的有一點心酸,那一瞬間突然覺得孩子長大了。

2、孩子渴望獨立,家長該學會放手了

雖然從“媽媽”到“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卻意味着孩子已經想要獨立的心理,作為家長這個時候應該學會放手。叫媽媽,總感覺是小孩子,應該處處被媽媽呵護着;但是叫媽媽,就像一個大人,有了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了。這個時候家長不需要傷心,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允許孩子擁有自己的小秘密。

3、家長的教育方式要發生改變了

孩子小時候,很多家長習慣於命令式的管教,居高臨下,缺乏對孩子的尊重,而這種教育方式到了孩子的青春期後,很容易使孩子逆反,造成親子關係的惡化。但是孩子開始叫“媽”,一般就進入叛逆期了,這時候應該轉變成朋友式的情感教育方式,談心比命令強很多。

4、親子間存在隔閡,家長需要反思教育方式

最後一個心理變化很特殊,孩子從“媽媽”變成“媽”,很有可能是和你之間產生了隔閡。因為心中的怨氣,叫父母時就刻意的不那麼親近,故意喊“爸”或者“媽”,因為他們只是把這個稱呼當成了符號,沒有投入更多的感情。

“媽媽”和“媽”,這兩個稱呼中間相差的並不只是一個字,更多的是一份感情,在稱呼改變的背後,藏着更多的心理變化,所以家長在關注孩子成長的同時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引導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