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從人生的成長維度看“雙減”後的教育觀

由 夏德才 發佈於 健康

大家好!

這兩天我和大家聊一聊關於“雙減”政策後的教育觀,我會從人生的成長維度進行展開。



引子

教育方能興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需要通過一代代人的努力方能實現,而前提一定是成功的教育,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也是必然的道路。


成功的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是激發每個人潛能的教育,任何一個維度的脱節都會帶來教育的失敗,都需要在成人之後,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彌補。

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對於各類領域的人才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各行各業需要專業化的匠人,需要具有斜槓能力和綜合能力的人才,也需要具有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充分擁抱和掌握最新趨勢的人才。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教育也需要往真正的素質教育轉化,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更需要培養每個人的底層思維及自我發展的潛力,實現全面發展。

工作習慣可以“反推”過往的教育

教育好不好,其實並不單純看各類考試的得分,考試分數只能證明一個人的應試能力,真正評價教育是否成功的,應該是看社會中的大考,包括事業的大考和為人處事的大考。

工作習慣就是其中之一。

在職場中,每個人有各自的工作習慣,不同的工作習慣會帶來不同的職業發展路徑和發展成果,這和學生階段的學習習慣如出一轍。

有些人具有較強的自驅性,有着自身的職業發展方向,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在此基礎上,能夠做好每一項工作,並且能夠以點到面,將思維發散,同時又能收回,形成良好的最佳實踐。

這樣的人往往也是能夠一點就通,帶有一定靈性的人,不一定有多麼聰明,但一定是在養成長期的自驅和善於總結的習慣之後,從量變轉變為質變的結果。

有些人則持被動的態度,這些人無法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規劃,在工作中亦步亦趨,被動等待管理者的指令,無法在某些方面真正做到獨擋一面。


任何工作習慣其實都能反推每個人過往的學習習慣。

第一種工作習慣會帶來良好的發展成果,並且有着更為廣泛的發展可能。

反推我們學生時代,我們是否能夠時時進行總結,是否能夠由自己來主動制定學習和全面提升的計劃呢?

第二種工作習慣則會讓我們止步不前,很難在職業發展中有所成就,只能成為一個沒有主動權,處處受人指派的工具人。

同樣反推到我們的學生時代,我們是否也是亦步亦趨的態度,需要撥一撥動一動呢,或者甘願在一套套試題集中內卷,而不睜眼看向遠方呢?

教育的一大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將會給我們的一生帶來正向發展。

“授人以漁”是教育的目標

這裏我舉一種低效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填鴨式教學法。


在我看來,填鴨式教學法最多是一種信息傳遞的優化,即老師基於自己的經驗,將知識以一種彙總之後的形式重新呈現出來,這個時候,老師降級成了知識的搬運工。

事實上,只有達到真正的“授人以漁”境界,這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填鴨式教學是一種“授人以魚”,也就是直接將未來的“答案”公佈出來,讓學生跳過了自我挖掘知識的過程,跳過了自我思考探索的過程,這樣的教育對應試本身是有用的,甚至是高效的,但對於素質的培養是毫無價值的。

而授人以漁就不同,在我看來,“授人以漁”有兩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針對知識本身的授人以漁,老師並不是直接將咀嚼後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去主動挖掘知識,培養其調查研究、總結匯總、邏輯判斷,以及主動思考和質疑的能力,並引導其用文字來表達這一過程。

第二種境界則是一種宏觀的授人以漁,通過潛移默化的引導,培養學生各方面的學習習慣,既能吸收各種好的習慣,也能夠保持一定的個性特點,並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能夠持續保持這樣的狀態,從而真正掌控自己的未來。

如果這兩種境界都能夠實現的話,那麼這樣的教育才能真正達到目的。

舉一個例子

如果從“授人以漁”角度來看,課題式或場景式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也就是結合真實存在的場景或問題,設定一個綜合性的課題或者虛擬場景,由學生圍繞這個課題進行活動,直到達到既定目標。


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退居幕後,扮演一個引導者和答疑者的角色,主導權交由學生。

在職場中,這樣的教育(培訓)方式也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説是伴隨我們終身學習的法寶之一。

我曾經在兩種場景下應用過這一方式。

第一個場景是面試環節。

眾所周知,面試環節往往達不到100%的信息雙向傳遞,候選人的真實水平也無法完全表現出來。

基於這一考慮,我總會在面試中設計一定的場景式試題,通過旁觀候選人圍繞這一試題所做的工作,以及過程中詢問的問題來判斷其綜合能力。


第二個場景則是部門管理,特別是員工的培養上。

我同樣會精心設計一些課題,儘可能覆蓋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情況,並適當做一些引導和提示,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信息,讓員工自己去探索,靠自己的力量去探尋答案。

在這個過程中,員工會跳過“知其然”的鐐銬,而是放開思維,追尋“知其所以然”的的境界,並養成習慣。

在未來,我會堅持通過場景式教育來給人力資源部門和自身的部門建設賦能。

之所以舉課題或場景式教育的例子,還是因為職場中的培訓其實是和學生時代的教育是相通的,越早開始,對於每個人的成長將會越有利。

“雙減”是正確的引導

最近出台的“雙減”政策其實給了我們正確的引導,給了學生全面成長的機會,這樣的成長對於學生的正面影響將會是長遠,並伴隨終身的。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也就是目前中高考政策未曾改變,要求和難度也未曾改變,如果完全按雙減的方式來,自己的孩子在未來可能會跟不上。

從這些觀點可以看出,教育內卷的荼毒早已影響了不少人,要徹底扭轉這一固有的思維,還需要教育界和廣大學生家長的共同努力。

事實上,“雙減”並不是一種真正的減法,而是一種“加法”。

在“雙減”中,減去的其實是一些糟粕 ,包括低效的學習方式,以及內卷的萌芽,這些是違背教學初心的東西。

而加法體現在對素質教育的再次重視,同時也帶給我們更多的寶貴時間。


在“雙減”政策下,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將原本瘋狂做題的時間轉向博觀約取,不斷吸取課本中看不到的各種有趣的百科知識;不斷去各種文化場館,去了解課本中看不到的歷史和文化遺存;不斷貼近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讓每一個人有所想,有所寫。

“雙減”政策的理念其實不僅僅可以用在教育上,也可以用在職場中,我們在工作了一段時間,每天追逐那些KPI時,是否也需要停下來看看,我們在底層思維和工作能力上究竟提升了多少,我們在質量提升、效率提升以及在創新上做了多少改變?

如果這些都沒有,那麼我們就需要反思,就需要給自己類似的“雙減”,如果外部環境不允許的話,那麼我們不妨主動開展這方面的工作,進行不斷的總結和覆盤,這才是更為重要的。


學生階段和職場階段的內卷其實有很多的相似性,也能通過類似的方式來解決。

希望本篇能夠給大家一些啓示。

在下一篇中,我將就“雙減”之後應該注重哪些方面的培養進行展開。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