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專業人士指導下借鑑、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天平惠民和劑局方》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前幾天,我看到後台有人向我提問,説如何解決“外寒內濕”。就是説,自己外頭有寒氣,裏頭有濕氣。
説實在話,我真的不知道她所説的“外頭有寒氣,裏頭有濕氣”,是如何界定的,是誰給她診斷的。
現在啊,有很多對健康關注,對中醫感興趣的人,就喜歡給自己下結論,諸如“外寒內濕”、“上熱下寒”、“外寒裏熱”等等。大傢伙把自己歸納得可“清楚”了。
其實,我個人認為,中醫的辯證是必須有嚴格要求的。我們不能憑感覺,就説自己“外寒裏濕”、“上熱下寒”。如果整天把這些掛在心上,會嚴重影響你的保健。
現在,我就跟你説説,中醫所謂的“外寒內濕”到底是啥,中醫用什麼法子來應對它。
其實啊,外寒內濕,最容易出現在夏天,尤其是暑天。在這種季節裏,我們受自然氣候影響,以及貪嗜冷飲的影響,導致體內濕邪聚集。這個時候,如果你再想涼快涼快,外感寒邪了,這就造成寒邪鬱於肌表,濕邪困有體內的局面。這個時候的人,就會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這樣的外感寒邪症狀,也會出現胸悶、腹脹、四肢倦怠,甚至腹痛嘔吐腹瀉等有內濕的症狀。脈象,往往是浮的。舌苔,往往是白膩的。
這個現象,中醫管它叫做“陰暑”。夏季的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等病症,容易出現此類狀況。
我個人認為,這個才算是標準的“外寒內濕”。有的人,説自己大便粘馬桶,渾身不愛動,同時又比較怕冷,這算是外寒內濕嗎?我認為,這不算。這種情況往往要從脾陽不足、寒濕內生的角度考慮。它和真正意義上的“外寒內濕”,是兩回事兒。
那麼,如我方才所説的陰暑、外寒內濕,用什麼辦法應對呢?
其實,早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裏頭,就有一張配伍,專門管這個事兒,就是香薷散。
香薷散的組成,為香薷、白扁豆、厚朴。原方是香薷500克,白扁豆和厚朴各250克。研成粗末,混勻,每次服用三錢,即差不多9克。現在一般都是水煎服,三味藥的比例按順序是2:1:1。
這裏頭的香薷,外散寒邪,內化濕邪。白扁豆祛暑化濕。厚朴化濕行氣除滿。三味藥配合,貫徹內外,外散寒邪,內化濕邪,是比較不錯的。
我記得,我跟我老師到農村做醫療服務的時候,到了夏天,我老師經常給鄉親們開這個香薷散配伍。這些人,往往都是夏天在田裏待了很久,或者在農村大院裏頭睡着了,結果第二天就發燒、渾身疼、怕冷,另外還有點拉肚子、噁心、吃不下飯、腹脹。我老師隨手用這個配伍,很快見效。主要舌脈指標,就是苔白膩而脈象浮。
我把這個寫出來,您就當做一個科普吧。説老實話,現在用香薷散的人也不多了。您只要記住,這個所謂的“外寒內濕”,中醫到底是如何理解的,就可以。
總之,您記住,中醫裏頭的一些症候,不是自己隨便就安上去的。它們有自己嚴格的界定標準和治療方案。咱們可不能隨便給自己下結論啊。
好,就説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