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哈爾濱8月23日消息(記者馬俊瑋)今日處暑,秋意漸濃。“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炎熱的夏天將過去,這時氣温下降逐漸明顯,晝夜温差加大,暑、濕、燥、涼、熱五氣混雜。夏季的暑熱尚未退盡,長夏的濕、秋天的燥,陽漸漸地衰減,陰慢慢地上升。
在這樣的時節裏,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説。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治未病中心負責人、主任醫師客蕊介紹,處暑時節身體要順應五氣變化的規律,養生也尤為重要。
處暑節氣,晝夜温差加大。黑龍江中醫大一院 供圖
起居——早睡早起,春捂秋凍
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應早卧早起,保證睡眠充足,每天應比夏季多睡1個小時。早睡可以避免秋天肅殺之氣,以順應陰精之收藏,有助於舒展肺氣,以養秋收之氣。午睡也是處暑時的養生之道,通過午睡可彌補夜晚睡眠不足,緩解秋乏。
民間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之説,其中“秋凍”指秋季氣温稍涼爽,適當添加衣物,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讓身體適應逐漸降低的温度,能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
飲食——養陰潤肺,少辛增酸
飲食上,處暑時天氣較乾燥,燥邪易灼傷肺津。此時節宜多食具有養陰潤肺作用的食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蜂蜜。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蜂蜜:“清熱也,補中也,解毒也,止痛也。”蜂蜜有養陰潤燥、潤肺補虛、潤腸通便、解藥毒、養脾氣、悦顏色的功效,因此被譽為“百花之精”。
另外,處暑節氣飲食宜增鹹減辛,以養脾胃。多食鹹味食物,如荸薺、沙葛、粉葛等。少食辛味食物,如姜、葱、蒜、韭菜、茴香等。多食新鮮果蔬以防秋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如梨、柑橘、石榴儘可享用,它們都有潤肺生津之效。多食銀耳、百合、蓮子、杏仁、蜂蜜、小米、黑芝麻、黑米、豆類及奶類等清潤食品。還可飲用蘿蔔茶,將白蘿蔔切片煮水,用此水沖茶,具有解暑開胃生津之效。
此時節宜多食具有養陰潤肺作用的食物。來源:視覺中國
運動——祛濕除熱,收斂氣機
處暑後期一般進入9月,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所以在精神養生方面,要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神志安定、收斂神氣。
正值金秋時節,也是開展各種運動鍛鍊的好時機,而且可以幫助排解生活和工作中的煩惱。但秋季人體內的陰陽、氣血亦應隨之產生“收”的改變,故運動量不可過大,避免造成大汗淋漓而不利於秋季氣機的收斂。處暑可適當選擇慢跑、爬山、散步、太極拳等運動,可以消耗體內多餘的熱量,排泄多餘的水分,達到清熱除濕的目的。
養生——防寒保暖,艾灸護臍
處暑之後,天氣就會逐漸變涼,這個時候養生就要慢慢轉向防寒保暖。其中,需要注重肚臍的保暖。護臍很重要,肚臍沒有太多脂肪而充滿神經末梢,寒邪之氣易從臍侵入體內,進入我們的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統,容易引起急性胃腸炎、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膀胱炎等多種疾病。客蕊建議可以嘗試中醫護臍方法,即艾灸神闕穴(神闕穴位於臍窩正中)。
方法:將艾放置在温灸器裏點燃,置於肚臍部位施灸;調整升降的高度以調節火力,以微燙而不痛為宜。艾灸器內部為兩層,取出內層,可將藥餅、蒜、姜等隔於二層之間,名曰:隔物灸。(以上方法請由醫生操作或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功效:臍通百脈,艾灸神闕穴有調陰陽、補氣血、温脾腎等作用。此法除了可以強身健體、防病延衰、抗氧化、增強機體免疫力,對於女性痛經、宮寒也有很好的效果。
注:艾灸屬於醫療保健行為,若不明確方法請來醫院面診,由醫生進行操作,切勿自行操作以致燙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