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腫瘤轉移的認識與辯治

轉移是惡性腫瘤的最本質的生物學特徵,也是腫瘤患者治療失敗和死亡的直接原因。臨牀大量資料表明,惡性腫瘤導致病人最終死亡的不是原發灶所屬的組織器官和臟器,而是廣泛浸潤和轉移,以致多臟器損傷、功能衰竭。隨着腫瘤診斷水平的不斷提高,早期腫瘤採取手術根治治療,中晚期採用綜合治療,在處理原發腫瘤方面進展迅速,但臨牀對於腫瘤轉移的防治尚無可靠的方法而中醫藥以其獨有的辨證論治的體系,在控制腫瘤轉移方面已有所體現,並得到醫學界的重視及肯定。

一、病因病機

歷代醫家對轉移的病機認識,主要包括正氣內虛、血瘀、氣滯、痰凝和毒聚等方面現代中醫學者結合西醫研究成果,有新的認識。

免疫功能低下是惡性腫瘤復發和轉移的關鍵,中藥扶正可調整陰陽,提高癌症患者免疫功能和降低腫瘤細胞表面活性。脾虛與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健脾益氣可控制腫瘤的轉移和復發可見,正氣虧虛、正不抑邪是癌症復發和轉移的根本因素扶正固本仍是防治腫瘤復發轉移的主要治則。腫瘤轉移復發與人體臟腑功能減退、氣血陰陽失調、正氣虧虛以及機體抗病能力降低等內環境失去平衡有關,瘀血內阻是癌症復發,腫瘤轉移的重要因素,活血化瘀具有抗凝,促纖溶作用,是腫瘤復發轉移的重要治則而疾病傳變論是腫瘤轉移的理論基礎,是人體臟腑經絡依次傳遞的表現其包括經絡之間傳變,臟腑之間傳變和經絡臟腑間傳變,其與現代醫學腫瘤轉移機理極為相似腫瘤轉移病機可理解為:餘毒未消,伏邪未盡為腫瘤轉移的前提;正氣虧虛,正不抑邪為其轉移根本癌毒擴散,循臟腑經絡傳舍至機體某一局部,形成轉移。

二、治療方法

1、扶正固本

正虛為腫瘤轉移發生的重要因素,癌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使免疫活性細胞難以識別、殺滅存在於血液微循環中具有轉移能力的癌細胞,導致轉移形成扶正固本藥物能夠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各種抗癌細胞、細胞因子活性,從而增強免疫細胞及因子對血液中癌細胞的攻擊能力,儘可能多的殺滅癌細胞另外,組織局部免疫功能的增強,可減少從原發灶脱離並進入循環中的癌細胞數量,從而控制或減緩轉移灶的形成和發展正氣本身具有對癌毒的固攝束縛作用,在正虛狀態下,癌毒的擴散與轉移趨勢超過了正氣的防護約束力,疾病便會進展 固攝法對正氣及癌毒的雙重作用下,正氣的耗散趨勢得到抑制,正氣水平得以提升,固攝癌毒能力增強,癌毒的擴散轉移趨勢同時受到抑制主張將固攝與培本解毒法相結合作為中醫治癌轉移的基本法則,使之發揮更大作用。

2、活血化瘀

研究證實腫瘤患者存在着血液高度黏滯、血液流變性異常及微循環障礙等病理改變血液高凝狀態,使血管內容易形成包括癌細胞在內的微血栓,從而使癌細胞不易被免疫活性細胞殺滅活血化瘀藥物具有直接抑殺腫瘤細胞,降低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性能,改善血液循環及機體高凝狀態,抑制腫瘤細胞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及瘤栓形成,減少血栓對瘤細胞的保護,有利於免疫系統對瘤細胞的清除。

3、清熱解毒

惡性腫瘤,特別是中晚期有轉移者常見發熱,腫塊增大,局部灼熱、疼痛、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脈數等症,皆屬邪熱瘀毒之候,治療當以清熱解毒為法清熱解毒藥物是以祛邪為主要功能的藥物,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等大量清熱解毒藥也有抑制和殺滅癌細胞的作用,在腫瘤轉移過程中便會有機會讓這類中藥直接殺滅癌細胞近年來,另有報道應用具有細胞毒作用中藥及複方誘導分化和誘導凋亡治療腫瘤的實驗研究及臨牀觀察,證明這些中藥可以改變腫瘤細胞特性和毒力,從而治療腫瘤和預防腫瘤轉移這類藥物的抗腫瘤機制與抑制癌細胞的核酸代謝有關,干擾DNA、RNA的合成,抑制細胞的蛋白質合成,阻滯細胞的有絲分裂,從而使腫瘤形態和功能發生改變;如莪術、斑蝥、丹蔘、大黃、山慈菇、鴉膽子及複方小柴胡湯,均具有細胞毒的抗腫瘤治療。

4、化濕利水

基礎研究發現,組織水腫是腫瘤侵襲、轉移的常見現象,局部組織水腫有利於瘤細胞脱離母體、以及轉移來的瘤細胞侵襲和佔據具有化濕健脾、滲泄水濕作用的中藥,能夠減輕組織水腫,防止瘤細胞從原發灶脱落和在新部位着牀、生長。

正氣虧損乃腫瘤轉移之根本,局部氣血瘀滯、痰毒瘀結是腫瘤轉移的關鍵扶正固本、活血化瘀仍是防治腫瘤轉移的主要治則,清熱解毒、化濕利水亦為常用在扶正固本的基礎上,在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基礎上,使發生轉移的癌細胞在運動中被殺滅,減少轉移機率配伍清熱解毒藥減弱癌細胞活血,同時配伍活血化瘀、化濕利水藥可降低血液黏度,減少癌細胞粘附及運動性,從而抑制了腫瘤轉移的過程腫瘤轉移機制頗為複雜,如能運用現在各種先進的醫學技術手段,從細胞和分子水平探討中醫藥預防腫瘤轉移機理,利用中藥複方成分多樣性的特點,開發出多靶點、多層次作用的有效方劑,加強中西醫結合治療,相信中醫在防治腫瘤轉移方面一定會取得更滿意的成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2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醫對腫瘤轉移的認識與辯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