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池疾控】
炎炎夏日來臨,隨着氣温的不斷升高,不僅氣候炎熱,且雨水較多。熱蒸濕動,濕氣瀰漫空間,此時人體最易被“濕邪”入侵。中醫認為百病易去,一濕難除。濕邪極愛與風、寒、熱等邪氣互通,且難以除去,很容易侵犯人體而致病。如今,濕邪已成為疑難雜症和心腦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源頭或幫兇,直接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
那麼,關於濕邪你瞭解多少呢?
SUMMER
濕熱首先有內外之分
外濕通常都是外感濕邪,比如氣候潮濕、連日陰雨或者居處潮濕等,外界濕氣侵犯人體,會引起頭重、胸悶、四肢疲乏,嚴重者可導致關節疼痛。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一到陰雨天,就膝蓋疼,比天氣預報都準。
一般情況下,外濕比較容易察覺,人們也會有所防範。一到下雨天,把膝蓋、腳踝、肚臍等關鍵部位捂得嚴嚴的,不容易受到外濕的侵害。但內濕就不一定了,因其不易察覺,等你發現並且想要重視的時候,濕氣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內濕是怎麼形成的呢?
一是隨着天氣日漸炎熱,空調使用不當易導致濕邪內鬱。出汗本是一個散濕的重要途徑,然而空調造就的涼爽環境,會使身體毛孔自動閉合,汗排不出來,濕氣也就散不出去,只能聚積體內,引發疾病。二是夏季裏常吃的一些生冷食品也會加重人們體內的濕氣。冷飲、冰鎮的啤酒飲料、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需要脾陽消耗大量的能量去蒸騰運化。若脾臟運化水濕功能正常,則水濕無礙。但脾臟喜燥惡濕,長期喜食寒涼之物,脾陽過度消耗,蒸騰不及,水濕內停,則濕氣縱橫。三是久坐不動:《黃帝內經》曰“久坐傷肉”,傷肉其實傷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運化水濕,缺乏運動可引起脾氣虧虛、水濕不化、聚濕生痰、滋生痰濕。內濕,就是脾臟代謝運作失宜,體內津液聚停而成。
SUMMER
濕邪的致病特點
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濕邪侵及人體,留滯於臟腑經絡,最易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常可出現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等症狀。
濕性重濁
“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濕邪,常可見頭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痠懶沉重等症狀。若濕邪留滯經絡關節,則陽氣輸布受阻,故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着等,又稱“濕痹”或“着痹”。
“濁”,即穢濁,多指分泌物穢濁不清而言。其臨牀症狀,如面垢眵多、大便溏瀉、下痢黏液膿血、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疹浸淫流水等,都是濕邪穢濁的臨牀表現。
濕性黏滯
“黏”,即黏膩,“滯”,即停滯。濕邪黏膩停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濕邪致病臨牀表現多黏滯不爽:如排出物及分泌物多滯澀而不暢,二是指濕邪為病多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或反覆發作。
濕性趨下,易傷陰位
濕邪傷人,其病多見於下部,如下肢水腫明顯。此外,淋濁、帶下、泄痢等病證,亦多由濕邪下注所致。
濕邪入侵的表現
濕邪所到之處,皆有不同身體表現:濕邪聚集在體表時,會有四肢酸脹沉重、皮膚濕疹等表徵;濕氣進入體內,則進一步侵犯關節,一到下雨天便會關節疼痛、沉重、活動不利;濕氣為陰邪,一般被濕邪困住的人,往往少氣懶言、精力不好、思睡、怕冷,頭暈沉、頭重如被物裹、總有疲憊感;阻遏氣機表現為胃脹胃痛;濕困脾胃表現為口淡無味、不思飲食、噁心欲吐;留滯肌膚可出現肢體痠痛、酸脹、沉重;下注膀胱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下注大腸則腹瀉、腹痛,舌苔白厚膩。
總編:高君華
責編:王 巖
編輯:章粉梅
供稿:辦公室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