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醫聖張仲景一個十分經典的配方,僅2味藥,從根治癒脾胃虛寒!

由 烏雅建義 發佈於 健康

中醫最擅長調理慢性虛寒性疾病,這一點很多人都有體會。而在所有的寒證中,脾胃虛寒最常見,也最纏綿難愈。一個是因為原本人就要每天吃飯、喝水,脾胃就容易着涼。再一個寒邪這種東西很狡猾,專挑我們最柔軟的地方下手,大家可以想一下,我們全身最柔軟的地方在哪裏?就是腹部,一點骨頭都沒有的地方。

脾胃虛寒的表現首先是腹瀉,常年大便不成形,吃進去的食物經常是原樣排出,好像腸胃一點消化作用都沒起,中醫上叫“完谷不化”。容易腹瀉的人,還會有個現象,就是總覺得自己口水很多,而且質地清稀,嘴裏沒味兒,也不想喝水,尤其是涼水,或者稍微喝多一點就汪在胃裏。這一點在孩子身上也很明顯,有些小孩吃了涼果以後,嘴巴就會流出清冷的口水。《黃帝內經》講,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又講,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其次,脾胃虛寒的人肚子怕冷,稍微受點寒吃點涼的就要拉肚子,手腳容易冰涼,脾胃屬土,四肢就好比枝幹,它汲取的營養都從脾胃來,脾胃好,氣血才能源源不斷輸送到四肢,脾虛,脾不主四肢,手腳就容易冰涼。我們可以用一隻手背放在腦門上,感受一下正常體温,然後順到鼻尖上,再感受一下,如果鼻尖的温度低於腦門的温度,則可能存在脾胃虛寒。

為什麼呢?因為鼻尖歸脾胃所主,脾陽虛損,陰寒內盛,就會鼻尖發涼。除了摸鼻尖外,還可以根據舌苔來判斷,舌頭是消化道的鏡子。色紅為熱,色白為寒。大家看火是紅色的,雪是白色的,就知道該怎麼區分了。舌質淡白,甚至有水滑的舌苔,因為水液代謝不出去,這就是寒的表現。虛寒該怎麼辦?當然是温補之。好比一個房間又潮又冷,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要生火取暖,而我們的脾胃就是這個房間。

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裏有一個十分經典的配方,叫甘草乾薑湯,就兩味藥甘草和乾薑。

甘草乾薑湯:炙甘草12克,乾薑6克

炙甘草補中,乾薑暖胃驅寒。一個植物的葉子,花的形態和它的性情是息息相關的。甘草的葉子是圓圓的,很柔和,而姜的葉子是一片一片,對着互生的,氣勢一下就衝出來了,所以它是往外散的一個象。乾薑的葉子細細的、長長的,像一把利劍,所以它的氣很衝很急。甘草是中醫湯方里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位,因為它的性子很柔和,沒有稜角,八面玲瓏,好像和事佬一樣,凡用純寒純熱藥或者寒熱夾雜,都會用它來調和諸藥,什麼叫調和諸藥,就是兩個藥在一起會打架,甘草加進去能調和雙方的矛盾,使其和諧相處。

生甘草帶點涼,清熱解毒,炙甘草是甘温的,能夠益氣力,讓體虛的人得到補充。乾薑辛熱,它可以把侵入體內的寒氣,一鼓作氣給打出去。乾薑色黃,入中土,可以暖脾胃,它的火力很厲害,能讓清冷的口水變得熱乎乎的,還有像吃點涼的就拉肚子,吹點冷風就咳嗽、流鼻涕的,乾薑打成粉拌在粥裏,一喝下去,一下子就把脾胃的陽火點起來,陰寒之邪立馬無處遁形。

脾胃虛寒嚴重的,再加附子,以暖命門火,因為脾土脾陽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於腎中命門之火,或者直接購買中成藥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全方由附子、人蔘、乾薑、甘草、白朮組成。前面説了脾胃虛寒的人容易腹瀉,有些人是早上起來就要瀉,嚴重的五點剛醒來就得上廁所,中醫上叫“五更瀉”。這種情況,往往是脾和腎雙虛,其中脾的問題可能更嚴重些。

附子理中丸是脾腎並治的方子,能夠幫助臟腑食物運化。打個比方,我們都見過農村用來煮飯的大鍋,當鍋下面沒火或者火力不夠的時候,鍋裏的食物就沒辦法煮熟,這個時候就得多往灶下添柴火。脾胃就是這口鍋,一旦添柴加火,則鍋飯自熟,如此一來,就不會出現“完谷不化”的現象了。

值得注意的是,虛寒體質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要多久呢?直到肚子怕冷、大便不成形的問題得到改善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