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太極拳的平衡觀與吐納呼吸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健康

平衡觀

醫家用方藥治病,丹道家以吐納養生,都是從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着手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作為武術的太極拳是以伏羲氏先天八卦圖為基礎,取其四正四隅方位而定掤捋擠按挒採肘靠八法,以五行之生克定五步,組成十三個基本動作,即所謂十三勢。它象太極八卦推衍成64卦一樣,採取仿生模擬形象,如白鶴晾翅、白蛇吐信、玉女穿梭等,將十三勢衍變成更多的拳勢動作,綿綿不斷,猶如長江大河,故有長拳之稱。

在鍛鍊中動作的開合,拳勢的起伏,虛實的轉換,氣機的升降浮沉,無處不是以太極圖中陰陽的相對與統一為準則。雖然説太極拳是動功,但它卻“以靜御動、雖動猶靜”;如此動靜相因,剛柔相濟,往復循環,週而復始,對外維持着身體的動態平衡,對內則是運動臟腑,交通經絡,平秘陰陽,即所謂外練筋骨肉,內練精氣神,使人內外兼修,從而保持“陰平陽秘,精神乃至”的有序狀態。

吐納呼吸

太極拳非常注重呼吸的鍛鍊。《十三式行功心解》認為“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在呼吸方法上太極拳採納了道家吐納法,要求氣沉丹田,以丹田呼吸練出內勁來。

其具體方法是“以心行氣,務令沉着;以氣運身務令順遂。”與道家周天功呼吸法不謀而合。而實際上丹田呼吸乃腹式呼吸。練拳之初,先從自然呼吸逐漸過渡到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前凸,呼氣時小腹內收,形成丹田隨呼吸起伏的丹田呼吸。氣的出入要緩慢、均勻而深長,即“務令沉着”。

當丹田氣足,有了所謂內勁時,氣運行於任督脈,即小周天。在氣通小周天的基礎上再繼續鍛鍊,丹田之氣由任督二脈轉向十二經和奇經八脈流注,敷布全身,運行於經絡,暢通無阻,這是氣運大周天功夫,即“務令順遂”,使太極功夫進一步提高。

通過推手鍛鍊,運氣發勁,多采用逆腹式吸:吸氣時腹部內收,呼氣時發勁腹部凸出;使內部之氣轉化為能量,內勁外發,剛猛異常;有時顯示出無堅不摧的威力。如楊家父子推手發勁時,常吐氣發聲,猶如“虎嘯猿鳴”,內氣外發,威大勁長,但聞“咳”聲一起,對手即跌出丈外,竭盡吐納之妙用。

當然,太極拳的理法中的氣功內容甚多,如沉肩墜肘,含胸撥背,尾閭中正等等,也是練氣功所必須做到的。但作為一種武術運動的特色,太極拳的運動是以腰為軸心。

腰不僅是肢體活動的軸心,還是內勁轉換的樞紐,因為勁起於足,轉載於腰,行於背,發於手。

然而發人深思的是:腰前面是醫家的命門(但命門穴在腰之後),此乃是“元氣之根”、“水火之門”、“其氣與腎通”;在前面是道家煉丹的“爐鼎”——丹田;而腰本身則是拳家發動內勁的總機關;三點一線,丹田氣、元氣與內勁一線相連,相互為用。難怪乎練拳練功養生同此一理,同此一氣,同此一心。

總之,太極拳博採眾長,動功與靜功兼容幷蓄,拳中有功,功中有拳。因為創始人記取了“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的古訓,創編了這一寓功於拳,以拳練功的套路,合二而一,收一箭雙鵰之益。若勤練不輟、不但功夫能臻於上乘,而且可以頤養天年,青春常駐。(顧啓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