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確實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病症,最早見於《內經》,稱之為“冒眩”。
古人講,無痰不作眩,無風不作眩,無火不作眩,無虛不作眩。風,火,痰,虛,人都會搖搖欲墜,眩暈,痰是最常見的。尤其在頭暈的那幾天,感覺跟暈車暈船一般,還會伴有腹脹不消化、犯惡心的症狀,典型的痰濕中阻,風痰上擾。
在張仲景《傷寒論》上記載,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就是説,一個人身體這些水飲停留啊,飲邪濁陰占據清陽之地,這諸陽之會的頭部便會覺得眩暈,這種情況下,單用白朮、澤瀉兩味藥就管用。白朮守住中焦,除濕健脾;澤瀉在下焦,引水下行,使不上逆。
原文: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澤瀉五兩(15克),白朮二兩(6克)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如果感覺麻煩,可以將兩味藥研成粗末,用開水浸泡之後代茶飲。堅持使用,必見奇效。澤瀉甘淡性寒,其功長於利水,有較好的利水除濕,消腫作用。比如,温陽化氣,利濕行水名方五苓散中就有澤瀉。《日華子本草》曰:澤瀉“主頭旋,耳虛鳴。”可是如果脾土不虛,水濕不可能會氾濫,因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白朮甘、苦、温,能夠入脾胃經,主要的功效是益氣健脾,脾旺則飲食水谷能夠得以化生,故苦温燥濕的白朮治療脾胃中陽不足而出現的脾虛水腫,痰飲內阻等疾病能夠起到較好的療效。
《醫學啓源》記載:“除濕益燥,和中益氣,温中,去脾胃中濕,除胃熱,強脾胃,進飲食,止渴,安胎。”金代名醫張元素雲:“白朮和中補氣,除濕益燥。”凡中焦受濕、泄瀉,必須以白朮逐水益脾。
澤瀉與白朮配伍治水汽上犯的眩暈症
那些流傳至今的中醫治療脾胃的名方,理中湯、四君子湯、二陳湯、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保和丸等等,以及一些兼治脾胃的方劑,逍遙丸、午時茶等等,如果仔細看它們的藥味組成,會發現不管方名怎麼變,基本的治療思路和配伍用藥卻是一脈相承的。這澤瀉和白朮的配伍,大有用武之地。
前面説了,眩暈的根本在於脾虛,水濕不化,形成痰飲,聚於體內。白朮,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功效就是健脾祛濕,是祛濕的神藥,仲景很多祛濕的方子中就用到了白朮,一切脾胃虛弱、痰濕困脾之症都離不開它。白朮有一股很好聞的氣味,中藥的香,和大家理解的香會有點不一樣,不是香水的香,也不是廚房裏炒菜的香。這種香有什麼作用呢?能醒脾,凡是帶有香味的藥都有醒脾的功效,白朮還帶有一絲絲甜味,甘味入脾,白朮性温,還有一定的燥性,脾喜温喜燥,所以能夠燥濕以利水。澤瀉,你看澤瀉這名字,好有氣勢啊,像那個河澤一樣,一瀉千里。澤瀉利水濕以降濁陰,所以很多人會用它來減肥,服用澤瀉以後呢會有身輕如燕的感覺。
白朮和澤瀉,白朮辛温,澤瀉甘寒,二藥相合,攻中寓補,補中寓攻,一個燥濕,一個利濕,一個通過健脾助運而運化水濕,其性上升,一個則滲濕瀉熱,其行下降。一升一降之間,將盤踞在中焦的濕濁之氣輕鬆化解。茯苓也治,但茯苓冶眩方面,不如這兩個藥有力量。有個朋友每天工作時感到頭暈頭重,囑其用白朮、澤瀉泡水喝,一個禮拜,通通都消失掉了。為何頭暈頭重消失得這麼快?因為《黃帝內經》講,濕重則頭重如裹,暈暈沉沉,當濕邪排掉後,如撥雲見日,陰天變晴朗,腦袋變靈光。不過,此方,陰虧津少的人,是萬萬不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