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説《傷寒論》,它真的是寶,從桂枝湯方到葛根湯、小青龍湯、小柴胡湯,對太陽病、少陽病、太陰病等張仲景給我們開了多少千古名方,到現在仍舊適用。所以説《傷寒論》一書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
今天要説的是《傷寒論》中的炙甘草湯。原文是:“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臨牀常用於治療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它也有很好地補血作用,以清代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
炙甘草的基本組方是:炙甘草四兩(12g)、生薑三兩(9g)、人蔘二兩(6g)、生地黃一斤(50g)、去皮桂枝三兩(9g)、阿膠二兩(6g)、去心麥門冬半升(10g)、麻仁半升(10g) 、擘大棗三十枚(10枚)。(劑量僅供參考)
以上8味(除阿膠)用水800ml,加入黃酒或者清酒700ml,先煮前8味藥,煮好後去滓倒出,將阿膠烊化兑入藥液中,分2-3次温服。
針對病症,還能加減裁化用藥。例如湯方中可加酸棗仁、柏子仁以增強養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龍齒、磁石重鎮安神;偏於心氣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蔘;偏於陰血虛者重用生地、麥門冬;心陽偏虛者,易桂枝為肉桂,加附子以增強温心陽之力;陰虛而內熱較盛者,易人蔘為南沙蔘,並減去桂、姜、棗、酒,酌加知母、黃柏,則滋陰液降虛火之力更強。
這裏給大家分享個醫案。有個年近六旬的老叟得傷寒症,四五日間表裏大熱。其脈象洪而不實,現有代象。舌苔白而微黃,大便數日未行。醫師為其開方:用生石膏三兩,大生地一兩,野台參四錢,生懷山藥六錢,甘草三錢,煎湯三盅,分三次温飲下。飲完三次,脈已不代,熱退強半,大便猶未通下。後用原方減去石膏五錢,加天冬八錢,仍如之前煎服,病遂痊癒。
這是在炙甘草原方基礎,針對具體病症配伍變化而來的,但其核心還是炙甘草湯方,結合人蔘加白虎湯方,通過配伍合用諸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
禁忌事項
1. 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姜、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温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2. 炙甘草的毒副作用較小,但若長期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腫,血壓升高及血鉀減少等症狀並有脘腹脹滿,納呆等消化障礙,因此不能長期過量服用。
(若要使用此方,請在當地醫生指導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