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哭不停,越安慰哭得越傷心?家長可以試試“ACT溝通法”

我們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哭泣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因為每個人從孃胎出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啼哭,那是人類的本能。可是,有別於大人們悲傷時的哭泣,孩子的哭泣往往是高聲的、看起來毫無理由的,甚至被人討厭的。對待孩子的哭泣,很多家長都表示很頭疼,而所用到的制止方法無非就是責罵和體罰。殊不知,不僅沒有什麼效果,孩子反而哭得更厲害了。於是,如何應對孩子的哭泣成了各位新手父母的必修課,而且會在一段時間內給予他們很多痛苦的體驗。

那麼,有人就會問了:"為什麼我們那麼討厭孩子哭泣呢?"其實,背後確實隱藏着一些深層次的原因,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

一、討厭孩子哭泣的原因

1.生理反應

在自然界中,大多數動物的幼崽都會發出刺耳的尖叫,這是為了提醒母獸注意自己是否飢餓、是否受到安全威脅。這一系列的自然機制其實對動物族羣的生存幾率提高大有益處。

我們人類也是如此,在還沒記事的嬰兒期,嬰兒不會用言語表達,往往就用哭泣表達自己的生理訴求。作為父母,我們無法對孩子哭泣置之不理,而是會馬上採取相應對策處理並解決孩子的問題。既然如此,孩子嬰兒期的哭泣父母都能接受,為何就不能夠接受稍大一些時候的哭泣呢?對待孩子哭泣,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寬容。

2.情緒反應

哭泣這種表達負面情緒的方式感染力極強。本來我們成年人已經在現實世界中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壓力,回到家居然還會聽到自己孩子撕心裂肺的哭鬧聲,心情就肯定不好,就會希望孩子能立刻停止哭泣。然而事與願違,孩子還在哭,父母也就會從理性過渡到感性,變得焦躁起來。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尖叫哭泣,腦子還沒開始轉,手已經不由自主地抽過去了。

這是由人類大腦的情緒反應機制決定的。心理學家提出了"理智腦"和"情緒腦"的概念:在人的大腦中,理智腦處於情緒腦的外側,厚度也比情緒腦薄的多,反應速度也遠不如情緒腦來得快。而在孩提時代,遇到事情時往往都是情緒腦佔上風。隨着人的成長,理智腦的反應速度會加快,而且也會慢慢變成主要的情緒反應機制,然而速度上仍然不如情緒腦。

因此,若遇到孩子哭泣,家長可以先緩一緩,去喝個水或者上個廁所也行,然後再想辦法解決問題,相信結果會好得多。

3.心理原因

我們平時坐公交地鐵,碰到幼兒啼哭,都會本能地避開或者心中壓着一種想打人的怒火,這就是出於心理方面的原因。

首先,大部分成年人小時候都有被父母、長輩要求禁止哭泣的經歷。這種經歷會慢慢轉化成一種潛意識,而且這種價值觀還會在自己孩子身上傳遞。面對孩子哭泣時,這種潛意識會不自覺地被激發出來。

其次,哭泣是弱者的表現,似乎成為了人類的共識。相信男人會更相信這一條,正所謂"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淚總還是有"彈"的時候。小孩痛哭,對成年人來説,彷彿看到了當年的那個弱小的自己,於是成年人會很自然地想避開這種畫面。

最後,孩子哭泣的時候,等同於告訴父母,你不是完美的媽媽/爸爸。父母,尤其是媽媽,會瞬間覺得自責或委屈:我什麼好的都給了你,你為什麼還在哭泣?

現在,我們清楚了孩子哭泣的原因,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快速有效地停止孩子繼續哭泣呢?我認為,自己的情緒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一定要先處理好。

二、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

1.冷處理

不要立刻做出反應,嘗試去哄孩子,而是先讓孩子哭一段時間。冷處理的好處是通過一定的緩衝時間,讓自己的"理智腦"調動出來。在理智腦的作用下,我們自然就會去想孩子到底為什麼哭,需要為他做點什麼。

同時,冷處理也可以讓孩子有時間體會一下悲傷的情緒。哭泣是一種情感宣泄方式,如果這種方式得不到比較好的運用,孩子就會有心理問題。

2.柔和的肢體接觸

孩子年幼時會更多的使用肢體接觸和別人交流,因為這不僅是本能反應,而且也更容易從父母那兒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

所以當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身體方面的行動顯得尤為重要。

很簡單,有時候也許只是一個擁抱,把孩子輕輕摟在懷裏,就能讓他們的情緒儘量緩和下來。

3.情緒具體化

影視劇中,有些釋放情緒的方法,比如對着樹洞説出自己的心事、把心事寫在漂流瓶裏放大海里隨波逐流等等,都可以給我們一些啓示——通過一些具體的事物,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負面情緒已經被釋放被帶走,在心理上也許就會釋然。

當然這些普通的方法有時未必能夠讓孩子停止哭泣。這時,我們就要了解更專業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這個方法叫做"ACT溝通法"。

三、什麼是"ACT溝通法"?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專家科恩曾提出儘快排解孩子的負面情緒,讓孩子停止哭泣,可以用"ACT三步法"。ACT是三個首字母縮寫,其中A代表接納、C代表溝通規則、T代表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正向結果。

1.學會接納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的意識會逐步形成,對身邊的事物也慢慢產生屬於自己的看法,同時也會表達自己的某些要求和願望。

最常見的表現就是,看到有好吃的東西或者好玩的玩具時,孩子便也想會得到,這時他們便會向父母提出要求,希望父母能夠為自己購買。

大部分的父母都會拒絕,原因很簡單:家裏好吃的以及類似的玩具已經有太多太多,再買就是浪費;家裏儲物空間小,放不下那麼多東西,等等。

孩子聽到這些話之後,剛開始都會因為不理解而大哭大鬧,因為他們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但是父母一定要詢問他們的內心想法,耐心地和孩子溝通。

孩子的哭聲也許短時間無法停止,但父母學會等待,讓孩子自我消化負面情緒很重要。

2.制定溝通規則

有的父母會提前和孩子做好約定,比如説什麼情況下可以買玩具,又或者是一個月能夠買多少玩具。因為有了規則,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就會變得相對容易,畢竟規則是雙方的,誰也不能違反。孩子有可能不滿,但也不能夠違反規則。

當然,約定不是説有就有的。如果沒有約定,那麼就需要通過良好的溝通解決問題。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可以婉轉的表示出自己心有餘但力不足的想法。比如,某個玩具超出自己的預算,那麼就可以如實跟孩子溝通——"這個月媽媽給寶寶報了XX班,花了挺多錢。確實買不了這個賽車"或者"寶寶家裏已經有很多車子了,你這麼快又買新的賽車,家裏的賽車會傷心的。"對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説前者,較小的可以説後者。

3.説出解決方法

相信做到了前兩步,很多孩子都能夠比較好地聽父母的話、願意和父母好好溝通了。為了更加進一步鞏固"成果",家長們還要耐心地和他們講怎麼解決問題。

具體來説,就是通過讓步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意圖並接納。

還是繼續上述的事例,家長可以建議孩子們——"如果你真的很喜歡這個賽車,媽媽等你過生日的時候把它買回來送給你可不可以?"或者"那我們忍住三個月不買玩具,然後我們就把它帶回家,行嗎?"

在聽到這些切實的實際方案時,很多孩子都會愉快的表示接受,或者"三分鐘熱度"過了以後慢慢忘記這件事情。

父母要學會心平氣和地去對待孩子的哭鬧,千萬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就影響自己的情緒。如果父母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控制,那麼又怎麼能幫助孩子走出情緒的低谷呢?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84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總是哭不停,越安慰哭得越傷心?家長可以試試“ACT溝通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