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潮濕與悶熱共生,人體易為“濕”所困。俗話説得好:“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因此,中醫認為:濕氣不除,後患無窮!説了那麼多濕氣,那麼濕邪究竟有啥特點呢?邪濕特點主要有三:
濕氣重時,身體有沉重、腫脹感;
人易困疲乏,精神、食慾不振,常有胸悶氣短等不適;
濕氣重,則濕性黏滯,常表現為大便、舌苔等黏膩不爽。
圖源:壹圖網
如果你3點都中了,那你就該好好祛下濕了!
它是春夏“祛濕菜”,但前提是得吃對!説到助陽除濕,人們想到的可能是生薑,卻少有人會提到辣椒。也許你會説,辣椒充其量就是一種蔬菜、一味佐料,祛濕應該談不上吧?畢竟,也沒見醫生在藥方裏會用到辣椒啊!事實並非如此。辣椒,除了在菜市場、廚房裏深藏功與名外,它還有諸多藥用功效。中醫認為,辣椒味辛,性温、熱,有開胃消食、温中散寒、祛濕、行血消瘀、導滯、快大腸等功效。
圖源:壹圖網相信吃辣的人都深有體會:餐桌上有辣椒,飯也能吃得香一點;沒胃口時配點辣椒,胃口也會好一點......這跟中醫説的“辣椒有開胃、消食、導滯、快大腸”就是一個意思。至於散寒除濕,更是辣椒的“主業”。《中國藥典》稱,辣椒的性味為“辛,熱”。所謂“辛”,為中醫“五味”中的一種,特點是能散能行。“能散”,即能把人體內的邪氣發散出去;“能行”,即促進氣血運行。吃了辣椒,氣血暢順、血行加速、毛孔暢達、汗出透背,體內潛藏的寒氣濕氣就被帶出體外了。
圖源:壹圖網
有人看到這可能會説了,我吃了辣椒只會上火,壓根沒感受到寒濕盡散啊,這又是為什麼呢?這可是問到點上了!要是想通過吃辣椒祛濕,還得看你處在什麼環境,屬於什麼體質。先説環境——如川渝貴一帶和嶺南地區。川貴渝一帶,全年多雨,水域又多又廣,再加上當地地形多為盆地、高原和山地,濕氣不易擴散開來,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人體內就容易鬱積濕氣。此時吃點辛辣的辣椒,能使血行加速,毛孔暢達、汗出透背,體內的寒氣濕氣就被驅趕出體內了。清代末年的《清稗類鈔》就記載着:“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無椒芥不下箸也,湯則多有之”。而嶺南地區接近熱帶,氣候更加炎熱,也就顯得更熱更濕。因此,嶺南人多屬濕熱體質。辣椒性本偏熱,此時吃性熱的辣椒,勢必會加重體內濕熱,人自然就容易上火了。
再來説説體質——一般來説,寒濕體質、陽虛體質者,大多適合吃點辣椒,以助驅散體內的濕寒之氣,且不易上火。而濕熱體質、陰虛體質者,則要儘量少吃辣,以免加重濕熱症狀。
春日木棉花,祛濕頂呱呱中醫認為,木棉花味甘、淡,性涼,歸脾經、大腸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止血的功效。在民間,木棉花廣受歡迎。尤其是多濕多熱的嶺南地區,常有人去撿拾落花,回家曬乾後,用來煮“祛濕茶”。經過曬乾或烘乾的木棉花,的確是一味藥食兩用的祛濕佳品。用木棉花來煲祛濕茶、祛濕湯,便是嶺南人地道的健脾化濕食療法。
圖源:壹圖網在此,給大家推薦一道五花茶:做法:取木棉花10克、金銀花5克、槐花10克、雞蛋花10克、野菊花5克,洗淨後進行沖泡,可代茶飲用。營養點評:五花茶具有清熱解毒、消暑祛濕的功效,可用於防治春夏時節常見的風熱、暑濕感冒,但虛寒者不宜飲用。此外,暑濕天若出汗多、感到煩熱,可單用木棉花煮水飲用。
祛濕除了吃吃喝喝外,還可以試着按揉或拍打身體這2處“祛濕口”——
按揉身體2個“祛濕口”,濕氣嘩嘩排出1、陰陵泉穴:健脾化濕取穴:在膝蓋下方,沿着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處。
圖源:家庭醫生自制
陰陵泉為脾經之合穴,而脾有運化水濕之功,故而在臨牀上,陰陵泉有“健脾利濕第一穴”之稱。日常,人們可通過按揉來刺激陰陵泉穴,同時配伍按揉足三里、承山、豐隆3穴,從而達到健脾祛濕的效果。每天堅持按揉10分鐘左右。Tips:按揉以上穴位時,會有明顯的酸脹感,堅持按揉一段時間後酸脹感減輕,這是濕邪漸散的徵兆。2、委中穴:暢通水道取穴:膝後區,膕橫紋中點。
圖源:家庭醫生自制
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經,此處若是不通暢,濕氣則難以排出體內,就會導致關節炎、腰痛等疾病的發生。具體操作:每週或隔週在膕窩處連續拍打5~10分鐘,會出現青、紅、紫、黑等出痧反應。與此同時,配伍拍打腋窩的極泉穴和肘窩的曲池穴,能增強祛濕效果。
(養生每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