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去死”,面對5歲兒子的狠話,媽媽的回答改變其一生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媽媽,媽媽,我要玩這個。”
5歲的童童走着走着,就被路邊被做成小豬佩奇形狀的氣球吸引住了。
雖説一個氣球沒多少錢,但童童的家裏真的有好多玩具了,而且他總是玩一會兒氣球就膩了。
於是,媽媽便一把拉住童童説:“寶寶,咱們家已經有好多了,這回就不買了,等下我們回家再玩好不好?”
童童被拒絕後,心情十分不好,
使勁拍掉了媽媽的手,
一下就蹲在地上,賴着不肯走了,非要買這個氣球才行。
媽媽見此情況也十分無奈,只能依靠蠻力解決了,就一把抱起來童童。
可童童反應十分激烈,手腳並用地掙扎着,嘴裏還大喊説:“我不要你這個臭媽媽了,你快放下我,
媽媽,你去死。”
媽媽聽見童童説的話後一下就驚呆了。
過了一會反應過來後,就在童童耳旁輕聲説:“佩奇媽媽在家裏給佩奇做好吃的、講故事時,佩奇有沒有因為媽媽不給他買氣球而生氣不要媽媽呢?如果佩奇真的不要媽媽了,那以後還怎麼吃媽媽做的蛋糕,聽媽媽講的故事?”
童童趕緊使勁搖自己的小腦瓜,愧疚地對媽媽説:“媽媽,對不起。”
打這之後,童童果然再沒有對媽媽説出過類似的狠話了。
面對5歲兒子的狠話,這位媽媽的回答值得學習,
改變了其一生。
可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才五歲的童童會説出這樣的話來呢?
孩子説狠話是個成長過程
實際上,
學習語言是每個孩子都必須經歷的一個關鍵成長階段,
而其一大特點就是多樣化。
很多家長會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説狠話的的情況,比如像前文中提到的童童説的“媽媽你去死”或是“我不要媽媽了”等。
至於怎樣讓孩子説出的話充分表現出語言的藝術性,是每位家長都需注意的一個問題。
有研究顯示:孩子一般會在三歲時慢慢發展起來語言表達能力,在發展語言過程的同時,他們也會通過越來越多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實際感受和內心情緒。
如果孩子説狠話了,家長不應該發生哪些行為?
1)不能在公共場合直接責備孩子
如果父母的情緒激動,語言也比較惡劣,孩子的反應自然也會比較激動。
而且,
孩子已經可以感受到狠話背後帶來的力量,
他們也會因此更關注這類語言,學着重複。
2)不能經常責備孩子
如果孩子稍一犯錯就受到責備,也會助長叛逆心理,使孩子養成説狠話的習慣。
面對孩子的狠話,家長如何引導才更好?
1)注意自己的語言
小孩就像父母的影子,語言習慣也是如此,他們會通過模仿大人説話而形成自身的語言系統。
因而,家長們在生活中要多注意自身的言行,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語言環境。
2)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情緒表達
小孩是在受到消極情緒影響後,才會不知覺説狠話的。
當孩子有類似情況時,家長需要正確引導孩子,而不是胡亂使用語言。
3)使用正確方式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如果家長講大道理,孩子自然無法完全理解,甚至還反倒會厭煩。
家長可以試着
通過圖畫或動畫片等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加以引導
,告訴他們説狠話不是正確的行為。
4)忽視孩子的狠話
家長也不應太過於注意孩子説出的狠話,用過激語言回覆或動手解決,都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正確做法是不予理睬,讓孩子覺得他剛説的話好像沒什麼用,這樣他們慢慢也就不再説類似的話了。
孩子説狠話,可能大多家長都經歷過,但需要明確的是,
孩子的類似行為大多也是有口無心。
所以,怎樣才能引導孩子正確發泄情緒,怎樣提高語言藝術,才是家長真正需要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