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藥王孫思邈,壽歲過百,他是如何做到長壽的
清晨一盤粥,夜飯莫敦促;撞動景陽鍾,叩齒三十六;大寒與大熱,切莫貪色慾;坐卧莫當風,瀕於暖處浴;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再三防夜醉,第一戒神嗔; 安神宜悦樂,惜氣保和純;壽天休論命,修行在個人。——《孫真人長壽歌》
前面駱駝曾經聊過“藥王”孫思邈,討論了為何會被李世民稱為“百代之師”,因為他除了懸壺濟世醫人無數,還無私地把自己的經驗心得寫成書傳承了下去,更重要的是他的醫德高尚。這麼一位好人,他自身也很長壽,歷史上對他的年齡有很多説法,最低的是102歲,最高的最有165歲,無論哪種説法正確,都足以説明他是一個長壽之人,他為什麼會那麼長長壽呢?我們或許能從他的長壽歌中略窺一二。
節食惜福
“清晨一盤粥,夜飯莫敦促”,這句話的意思是飲食宜清淡,晚飯不宜多吃。孫思邈本人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他的醫學理論,大都出自實踐,比如他提出可以用含有外皮的糙米粥治療腳氣,以當時的條件,他不可能知道這是因為穀物外皮富含硫胺素(維生素B1),只可能是他長期實踐得出的結論,其它諸如用動物肝臟治療夜盲(唐朝時就有了對抗夜盲的辦法),用海藻治癒大脖子病(甲狀腺腫大)。
所以他之所以把控制飲食放在了首句,也一定是他的經驗之談,其實古人一直把控制飲食,當作養生的重要手段。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在皇帝這個高危人羣中,也是算長壽之人,他曾把自己養生的要訣,寫在了《庭訓格言》中,其中就有“節飲食,慎起居,實卻病之良方”一句,他的孫子乾隆皇帝,處處向他學習,養生一道自然也在其中,據曾經參見過他的使臣記載,他八十多歲時,臉上還很少見皺紋,猛一看似乎只有六十多歲。
“切莫貪色慾”、“再三防夜醉”,這裏除了字面上的意思之外,也有勸誡世人惜福養生的意思,貪色,酗酒等都是內心無法控制貪慾的外部表現。孔子的君子三戒中曾説“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慾望就像海水,越喝只會越渴。當人無法控制自己慾望的時候,最基本的養生之道“節食”,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安神靜氣
有一種藥叫“安慰劑”,它本身對人體疾病並沒有療效(但然也不能有壞處),但是病人吃下後,會有益於疾病的治療,這其實就是一種心理作用。也就是説我們的精神,對於我們的健康會有很大的影響。中醫上説“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也是這個意思,過度的情緒表現,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安神靜氣,心態恬靜會對我們的身體有正面的影響。
孫思邈曾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治病,孫思邈在世時,盧照鄰還能控制住病情,孫思邈一死,盧照鄰隨後也投河自盡,這樣看來,孫思邈本人未嘗不是盧照鄰的一劑“安慰劑”。“第一戒神嗔”,這也是孫思邈在強調安神靜氣的重要,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情緒對於一個人健康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養成習慣
孫思邈寫的這篇長壽秘籍,除了個別細節外,估計大部分的內容大家都知道,但是中國有句老話叫“知易行難”,知道是一回事,去不去做是另外一回事,而能不能堅持做,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孫思邈不會是第一個懂養生、講養生的人,但歷史上長壽的人又有幾人;康熙的養生秘訣,也不可能只告訴了乾隆,可清朝後續的皇帝,恐怕只有乾隆一人,把養生的方法,變成了日常習慣。所以養生的道理講完後,孫思邈用了一句“修行在個人”最為總結。
小結
我們從孫思邈的長壽歌中,分析了孫思邈能長壽的原因,駱駝簡單歸納為:保持良好的情緒,養成良好的習慣。方法很簡單,但做起了可並不容易,親愛的讀者,你又會如何做呢?
參考文獻:《新唐書》《資治通鑑》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