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的夏日又到了,怎麼才能祛暑?有人覺得祛暑就是清熱,真的是這樣嗎?
要想搞清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暑熱?暑熱不同於普通的熱。它的傷身之處也遠大於普通的熱,為什麼這麼説呢?首先暑熱耗傷陽氣,其二暑熱往往伴隨着暑濕。而寒涼之品雖可清熱,但也會折傷陽氣,變虛了的陽氣,再加上寒涼之性,就更會加重濕氣,祛暑時的矛盾也就此產生了。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祛暑呢?宏觀上説,要遵循春夏養陽的大法,同時在這個基礎上做戰術的微調。
我們先來講講春夏養陽。很多人不理解夏天已經很熱了,還要補陽氣,那不會更上火嗎?的確,補陽補氣會使人易上火,但現在隨着電扇空調的普及,幾乎每個人的夏天都在經歷一場陽氣的折損,中醫講“寒涼直折陽氣”。這就更需要人們在夏天藉助温性的藥物,預防人造低温對身體的損傷。夏天祛暑要用温性的藥物或食物,還因為夏天潮濕,人的濕氣也隨之加重,而濕氣是陰性的,要想祛濕,必須用温性的藥物去蒸化,就像把濕衣服變幹,要麼去日曬,要麼去烘烤是一個道理,從中醫外治手段上講,夏天很多人熱衷於疏通經絡、温陽祛濕的針灸治療,它就是春夏養陽的代表。
祖國的針灸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是針,第二個是灸,無論是針刺還是艾灸都是可以祛濕氣的。針刺是通過辨證後選取相應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從而疏通經絡,調動氣血運行,達到行氣利濕、健脾利濕的目的,因為人體的每一個穴位就像每一味中藥,中藥有各自的藥性,穴位也有各自的穴性,針刺祛濕的穴位可以選取中脘穴、水分穴、天樞穴、氣海穴、足三里、脾俞穴等。而針刺配合艾灸的温通作用,那麼祛濕的作用會更強,因為濕氣屬於陰邪,艾灸性温,屬於純陽之物,因此用來補陽氣是最適合不過的了,所以通過艾灸一些特定的穴位,比如豐隆穴、中脘穴、大椎穴、至陽穴、三焦俞等,温陽祛濕的效果就非常好。
平時生活中為了預防暑熱,我們還可以選同樣能補陽氣,温化濕氣的輕量級的藥物或者食物。這也是中國傳統的祛暑飲品——酸梅湯的成方原因。酸梅湯裏會用到烏梅。烏梅是青梅經炮製而成的,隨着顏色的加深,青梅的寒涼之性大減,但酸性保留了,酸味有收澀的作用,所以烏梅能減少夏天過度的出汗,同時還能改善寒邪導致的大便溏薄。比如説夏天吃了生冷的東西,很多人會大便溏薄,那麼烏梅在這裏就起到了封堵的作用,這個封堵也就客觀上維護了身體的陽氣。
大家如果自己做酸梅湯的話,還可加入陳皮,陳皮是温性的,能燥濕健脾,夏天舌苔容易厚膩,陳皮化舌苔功效十分了得,此外,還可配上山楂,因為山楂是温性的,它可以幫助脾胃運化食積,有了這三個食物配合在一起的酸梅湯才是春夏養陽在夏天解暑時候的具體體現。
但養陽並不意味着置補陰於不顧,因為陰是陽的基礎,陰陽平衡才能身體健康。中醫也曾提出“三分養陽,七分養陰”,在夏天養陰同樣重要,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烏梅、陳皮、山楂,大家在做酸梅湯的時候,還可以加入桑葚和玫瑰茄,因為桑葚是甘味的,玫瑰茄是酸味的,它們聯手就產生了酸甘化陰、生津止渴的效果,能夠更多地補充被炎熱損耗的陰液。 (作者倪歡歡為長寧區天山中醫醫院治未病科主任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