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養脾胃的最好飲食方式是少吃

由 務高林 發佈於 健康

我們都想吃好,其實吃的再好不如不吃。換句話説,多吃不如少吃,每頓少吃一口,身體會更健康。

我們都重視飲食。而且,都想吃的好一些。事實上,吃的好不一定可以更健康。試看近二十年來,食物越來越豐富了,我們吃的越來越好的,可是,疾病種類以及患病人羣都都在增長之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的觀點是,吃的太好,容易傷損脾胃。脾胃一傷,痰飲即來。而痰飲為眾病之源。中醫有謂:百病生於痰,又有雜病生於痰,以及怪病生於痰之説。

一、脾胃為本

脾胃主運化水谷,為人身氣血生化之源。生命依賴氣血,氣血依賴脾胃。由此説,為了維持生命,調理脾胃非常重要。醫聖張仲景重視養脾胃,他在《傷寒雜病論》中多用生薑、大棗、炙甘草等中藥來顧護脾胃;明代大醫李中梓提出“脾胃為後天之本”,重視滋後天易培先天;清代大醫黃元御更重脾胃,認為脾胃為人身氣機升降的樞軸,土為軸,木火金水四維為輪。以此來論述天地陰陽升降,五行承製,萬物化生之理,以及論述人體臟腑生成,氣血本原,精神化生,形體結聚之理。

可以説,立足脾胃中氣,不但可以更好地維持生命,更能讓我們在患病後更容易康復。不管是養生還是治病,都當以脾胃為本。

我臨牀治病,總圍繞着脾胃處方用藥。我觀察到,這樣更有效果,特別是遠期療效更高。比如,腫瘤晚期,病人正氣潰敗,體瘦乏力,此時若能緊緊抓住脾胃下功夫,可以有效地緩解病人的惡病質狀態。

二、調節飲食即是調理脾胃

老百姓生活中都會流傳着一些關於調節飲食的俗話,這些俗話都極有道理,值得我們重視起來。

一則,俗話説:“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為什麼?因為水谷可以化生氣血以濡養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進一步説,不吃飯,就沒有足夠的氣血,生命就會受到傷害。

由此説來,我們要努力吃飯,越多吃越好嗎?當然不是。《內經》告訴我們,“食飲有節”。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吃的過多或過於肥甘厚膩,容易傷損脾胃,導致後天之本受損,反而無益於健康。

二則,俗話説:“吃得越飽,死得越早”。

這話非常有道理。從醫學上來講,吃太飽會導致很多健康危機。吃太飽不但容易引發癌症,還會引發其他疾病。從中醫來分析,吃的太飽最傷脾胃。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一傷,百病叢生。

三則,俗話説“病從口入”。

吃東西會導致疾病嗎?當然不是。但如果飲食不節,卻容易誘發疾病。事實上,很多時候食物本身並沒有錯,而是我們的飲食方式出了問題。比如,長期高鹽飲食容易誘發高血壓,長期吃得太飽可能會導致胃部疾病,吃過多醃製食品和某些惡性腫瘤的發生有關。

一位讀者留言:“我前幾年拼業績各種喝酒,各種吃大魚大肉,胖了二十斤之後,什麼病都來了:高血糖、高血脂、腸胃炎,身體各處筋膜莫名其妙產生炎症,血液循環不好,受不了寒,受不了熱,也受不了潮,去年還失眠,吃了治療植物神經紊亂的激素西藥之後更胖了,病從口入啊!”希望這樣的悲劇少些,再少一些。

三、調節飲食的原則

為了健康,一定要調節飲食。那麼,調節飲食當把握怎麼樣的原則呢?

以下提出幾個調節飲食的原則:其一,儘量多素少肉;其二,清淡飲食,不可五味過極;其三,少吃一口;其四,少吃或不吃醃製、煙燻、油炸類食物;其五,不吃超加工食品;其六,吃本季節和本地自然產生的食物。

堅持這些飲食原則,大有好處。其一,有益於調養脾胃,使脾胃旺而氣血旺,氣血旺則人更健康;其二,有益於安養心神。如此飲食不容易擾動相火,則心神得安,人會感覺更安和;其三,可以遠離疾病。即使患病,也容易早日康復,因為如此飲食可以使五臟六腑歸於和諧。

有病人説,肉這麼好吃,不吃就虧了,應該儘量多吃點。我卻有不同的觀點:肉可以吃,但能少吃或不吃最好,吃多了有損健康。為什麼呢?既然已經患病,當然要養氣血,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多素少內最能養脾胃,這是氣血化生的基礎。雖然肉為血肉有情之品,但我以脾胃為本。肉食多偏滋膩,不容易運化,反會耗損脾胃。

我自己臨牀體會,越是大病,特別是六腑的病症,越要重視多素少肉飲食。我的理由是:其一,魚生火,肉生痰,痰火內滯,容易加重六腑的負擔;其二,肉食不易消化,會增加胃腸負擔;其三,肉食容易導致大便不暢,大便中的濕熱濁毒被反覆吸收,會加重病情。而素食則偏於清淡,既易消化,又可養腸胃,能讓人輕鬆舒服,何樂而不為呢?!

四、養脾胃的最好飲食方式是少吃

常有人説,為了健康,要吃營養品,要吃保健品,要吃補品。我卻有不同觀點,為了健康,與其多吃,不如少吃。甚至可以説,能少吃一口就儘量少吃一口。

有人問,少吃如何保證營養呢?事實上,今時我們有足夠多的食物,我們不會缺乏營養,相反,我們卻因為吃了太多的東西導致營養過剩了。

今時多種慢性病(包括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呈井噴之勢,我認為與人們過分追求營養有關。脾主運化,若納入的營養過多,超過了脾的運化能力,那麼,多吃的營養即成毒素,會消耗脾氣,或導致脾失健運,痰濁內生;或導致脾不散精,糖元積滯。病從口入。我的觀點是:少吃總比多吃更健康。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健康老化研究所研究發現,食量減少40%可能讓壽命延長20年!

有人説,生了大病,有醫生建議,多吃些有營養的食物。在我看來,越是生了大病,越要少吃,並且吃素。只有這樣,才能讓脾胃得以休息,並恢復化生氣血的功能,才能讓人快速康復。簡單來説,喝米粥最有益於健康。為什麼呢?之所以罹患大病,往往是吃的太多、太好、太有營養,導致痰濁內滯,脈絡瘀塞,氣血不和了。

換句話説,為了健康,一定要飲食均衡。什麼是飲食均衡呢?我的理解是,一則,少吃油膩、煎炸、燒烤類食物;二則,少肉多素;三則,不注重營養,更注重五味;四則,粗茶淡飯勝過膏粱厚味;五則,吃本季本地的食物;六則,不吃轉基因食物;七則,按時用餐,飲食規律,好吃也要少吃,在不餓的情況下,儘量少吃一口。

有人説,少吃肉沒有營養。我自己親身實踐吃素多年,我可以正常臨牀工作,即使忙碌一整天,也完全不感覺到累;臨牀工作時思維很敏捷;工作之餘堅持每天至少寫作三千字;週末每天跑步十公里,能跑的很快;感覺很輕鬆,很愉悦,有信心,每天都充滿着希望……

我不提營養,因為營養是外求。我更願意講脾胃的運化,因為這是內求。寄希望於多吃以維持健康,這是外求;我主張儘量少吃,這是內求。

小結:

綜上所述,養生,就要養好脾胃。如何養好脾胃呢?建議儘量少吃,少吃可以緩解脾胃的壓力,讓脾胃更輕鬆,可以更好地化生氣血。

有人會抬槓,説少吃的話哪有食物去化生氣血呀。當然,少吃不是不吃!少吃是不吃地太多,不吃的過飽。少吃是在吃飽之前少吃兩口。少吃是讓脾胃有機會鬆口氣,讓營養物質不至於堆積在體內而化生痰濁水飲等濁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