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給寶寶“把屎把尿”雖方便,但四種危害不可忽視,家長三思而後行

由 酒書端 發佈於 健康

夏天到了,關於穿紙尿褲還是開襠褲、把屎把尿還是如廁訓練的爭論,又進入到了白熱化的階段。

的確,把屎把尿是老傳統了,我們之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這麼過來的。但就像魯迅所説的那樣,“從來如此,便對麼?”關於把屎把尿的危害,我們也要有清晰的認識。

事實上,兒科醫生也已經呼籲多年,不建議父母給孩子把屎把尿。

受到我們文化影響的日本,對把屎把尿的態度也非常謹慎,他們認為這種行為只能在確定孩子有排便意願時才能進行,而且時間要短。

簡單來説,各類專家和兒科機構都表示,把屎把尿不能作為控制排泄的行為,讓孩子順利過渡到自主如廁,才是最終目的。

相比如廁訓練來説,給寶寶把屎把尿確實方便些。雖然如此,但它的四種危害可不能忽視,家長要三思而後行,不要一味遵從傳統。

給寶寶把屎把尿的四種危害

1)延緩排便意識形成

大部分家長都認為把屎把尿,是為了讓孩子儘快學會控制排泄。

然而,孩子的任何能力都需要身體發育到相應的程度才能習得。比如控制排尿、排便,需要孩子能察覺到自己的便意和尿意,能憋一段時間,還要能主動站起、蹲下,或向家長表達自己的需求。

正常來説,寶寶需要成長到1歲半左右才能具備這些能力,家長的把屎把尿,無異於揠苗助長和代替包辦。

由於寶寶缺乏憋尿經歷,膀胱括約肌無法得到鍛鍊,後期就會出現憋不住、尿頻的問題。

2)降低睡眠質量

在寶寶還沒有能力脱掉紙尿褲之前,如果習慣了把屎把尿,很容易形成條件反射,晚上必須醒來幾次,才能順利排尿排便。

若寶寶睡眠質量比較高,醒來後能短時間自己接覺可能還稍好一些;若是個睡渣寶寶,一醒來就要全家人哄個把小時,不僅大人疲勞,孩子也會睡眠紊亂。

3)引發脱肛、肛裂,成年後痔瘡的不良後果

崔玉濤認為,我國痔瘡發病率如此之高,與小時候接受父母把屎把尿的習慣,存在一定關係。

4)不利於脊椎和髖關節發育

寶寶的骨骼發育未完全,身體軟軟的,大部分家長把屎把尿,都無法得知寶寶具體的排尿排便時間。

如若頻繁或長時間使用,很容易導致脊椎或髖關節移位和受傷,對寶寶的身體發育沒好處。

把屎把尿不是不行,但不要太依賴

其實“把屎把尿”不是多罪大惡極的一件事,並不是完全不能用,但我們要知道,真正想達到的目的是讓寶寶學會自主控制排泄。

而把屎把尿不僅潛在風險高,還沒什麼實質性意義。

偶爾把屎把尿一兩次沒問題,比如寶寶馬上就要拉粑粑了,那麼及時帶他去排泄也無妨。但不要把它作為訓練寶寶的方式,這樣真的得不償失。

最應引起我們重視的是,如何熟練掌握寶寶排便排尿的信號,既能避免弄髒褲子,也能避免強行讓寶寶排泄的現象發生。

只要保證把屎把尿不頻繁,更不要大晚上把寶寶叫醒,且單次時間控制在三分鐘以內,傷害不會太大。

正常情況來説,要等到寶寶6個月,學會獨坐之後再進行此類操作,等寶寶1歲半以後開始如廁訓練,才是符合生長規律的。

媛媽寄語:

最後,如果關於把屎把尿的問題和家裏的老人有衝突,父母要學會靈活看待。

教他觀察寶寶的排泄信號,保持正確姿勢,避免頻繁操作,家庭氛圍的和諧對寶寶的成長同樣很重要。

總而言之,我們要客觀看待並清晰認識到把屎把尿的危害,從中找到平衡點,讓寶寶在健康舒適的環境中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