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喝好這碗粥,祛濕不燥熱

【來源:廣東省中醫藥局_養生保健】

順時而養,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養生重點。説到秋天,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秋燥,要多吃養陰潤燥的食物,但在廣東,時值處暑卻依然高温多雨。不少朋友都覺得很疑惑,四季不分明的廣東人究竟要怎樣順時養生,這個季節究竟是祛濕還是潤燥?

01

濕邪仍存而燥邪漸生

傳統入秋

立秋,莊稼開始成熟了,因而立秋之後就是入秋。

現代入秋

現我國亦有近代學者根據“候平均氣温”法劃分四季,提出“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温介於10℃-22℃”即可視為入秋,意味着炎熱天氣已過去,開始涼爽了。

夏秋之交喝好這碗粥,祛濕不燥熱

所以,準確來講,根據氣象學的定義,我們廣東還沒有正式入秋。這時候的我們處於夏末秋初,夏秋兩季交換的時候,濕邪仍存而燥邪漸生,想要身體棒,兩種邪氣都得防。濕氣重的人要仍以祛濕為主,陰虛的人要着重養陰。

“濕”與“燥”是一對矛盾體,兩者剛好相反,那在這個濕邪與燥邪並存的時候,為了更好地幫助身體接受從夏到秋的過渡,對於濕氣重的人要怎樣祛濕才能防止燥熱傷陰,對於陰虛明顯的人要怎樣潤燥才能不滋膩呢?

02

祛濕不燥熱

處暑時節,濕氣逐漸減弱,但是長夏積累在體內的濕氣仍在,而且隨着天氣逐漸變冷、變涼爽,我們身體的陽氣就不易散發,就不能把汗液排出,濕邪也就不容易隨着汗液排除體外。濕氣不除,就會在體內累積,形成痰濕,時間久了容易生病。

但是這時候,口黏、面油多、頭髮黏膩、大便溏爛的人羣,祛濕要儘量避免苦燥祛濕之品!

夏秋之交喝好這碗粥,祛濕不燥熱

所謂苦能燥濕,是指用苦味藥物以祛除濕邪,主要用於治療脾胃及腸道的濕盛之證,是一種重要的祛濕方法。但是,苦燥法祛濕作用較強,用法不當或過度就容易損傷陰津,所以歷代醫家認為“苦燥有傷陰之弊”,常見的苦燥藥物有白朮、蒼朮、厚朴、黃芩、黃連等等。當然,藿香、砂仁、蔻仁等也有助熱傷陰的嫌疑。

所以,夏秋交際,對於濕氣重的人應該儘量選擇甘淡利濕之品,這類藥物藥性平和,利濕而不燥熱少傷陰,最佳代表當屬薏苡仁。

03

利水滲濕不傷陰津

薏苡仁又稱薏米、薏仁米、薏仁、苡米等,性涼,味甘、淡,歸脾、胃、肺經,能健脾滲濕、清熱止瀉,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泄瀉等。

■ 利水滲濕,健脾止瀉

薏苡仁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作用,用於小便不利,脾虛泄瀉,水腫,腳氣等水濕內停所致的疾病。薏苡仁最突出的功效就是利水滲濕而不損傷陰津,《本草新編》中提到“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視病之輕重,準用藥之多寡,則陰陽不傷,而濕病易去” 。可見,薏苡仁最突出的功效就是利水滲濕而不損傷陰津,專治濕邪阻於下焦所致疾病。薏苡仁常配黨蔘、白朮、茯苓用於治療脾虛泄瀉,清熱利濕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

夏秋之交喝好這碗粥,祛濕不燥熱

■ 除痹排膿,解毒散結

薏苡仁有排膿散結,祛風除痹的作用,用於肺癰、腸癰,風濕關節疼痛、筋脈攣急等。其能清熱排膿,還可以治療支氣管擴張、肺部感染等,配伍冬瓜子、桃仁、魚腥草可治療肺癰咳吐濃痰;配伍敗醬草、地榆也可治療腸癰。薏苡仁既能滲濕,亦能疏經絡、緩攣急,配伍桂枝、防風,有祛風散寒除濕之功,用於治療風濕在表、一身盡痛、筋脈不伸等風寒濕痹症。

■ 抗癌、美白養膚

現代研究發現薏苡仁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硒以及豐富的多糖,這兩種物質都有抗癌的作用。薏苡仁中富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這是天然的美容物質,能夠滋養肌膚,還可以阻止黑色素的沉積,幫助淡色色斑、改善膚色,對皮膚上的粉刺和痤瘡也有很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薏苡仁本身性涼,食用時可以將薏苡仁先用熱鍋炒制一下,去掉寒涼之氣,這樣既能強化祛濕的效力又能防止寒涼之氣傷及脾胃。薏苡仁是專門清下焦濕熱的,下焦濕熱的人,一般在二便表現得很明顯,小便少或者尿頻、大便腥臭、溏稀或便秘,觀察人的舌象,會發現舌質紅苔黃膩,同時也會伴有乏力、口渴等症狀。

此外,薏苡仁因為可以利濕,因此陰虛體質者,症見大便幹,口燥渴者不宜過多食用。同時,薏苡仁屬於滑利之品,有墜胎作用,孕婦禁食。

食療方推薦

夏秋之交喝好這碗粥,祛濕不燥熱

薏仁茯苓淮山瘦肉粥

材料:炒薏苡仁20克,茯苓20克,淮山20克,瘦肉50克,大米50克。(1人份量)

做法:將所有藥材和大米洗淨,瘦肉切片醃製;大米和藥材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熬1小時左右,最後再加入瘦肉煮10分鐘,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濕不燥熱。

適合人羣:夏秋交替想要祛濕又害怕燥熱傷陰者,常見口黏口甜或口乾口淡、食慾不振、大便時爛、舌淡紅,苔微膩,脈弱。

食用注意:孕婦忌服薏苡仁。■

【來源:本文內容綜合整理自黃穗平説脾胃,醫學指導:黃穗平 廣東省名中醫 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科主任】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52 字。

轉載請註明: 夏秋之交喝好這碗粥,祛濕不燥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