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個補肺中元氣不足的好方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健康

一位低血壓的朋友,常常頭暈、眼黑、肢軟,甚至心悸,日常在服用人蔘升血壓,卻又不知道每天到底吃多少人蔘合適,於是微信向我詢問。

我對她講,如果是氣陰兩虛型低血壓,可以喝生脈飲口服液。

生脈飲出自金元名醫李東垣所著《內外傷辨惑論》,由人蔘、麥冬、五味子三味藥組成,包含了朋友詢問的人蔘。

用量有講究,由人蔘100克,麥冬200克,五味子100克組成。所以擔心人蔘吃多了上火的人可以放心,這個方劑,麥冬甘寒,養陰清熱,潤肺生津,以其清涼,剋制了人蔘的熱性,藥性是平和的。

加上五味子酸温,能斂肺止汗,生津止渴,這個方劑便成了人蔘補,麥冬潤,五味子斂,一補一潤一斂中,飲用之人便獲得了補肺益氣復脈、養陰生津的功效。

對於氣陰兩虛,心悸氣短,脈微自汗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在夏季,如果是由氣陰兩虛導致的傷暑、中暑所致的睏倦、氣短乏力,效用也佳,可謂“虛人抗暑良方”。

這裏要指出的是,氣陰兩虛型者,除具有少氣懶言、體倦乏力等氣虛症狀,還有陰虛表現,如口乾、五心煩熱、便秘、尿少、乏力,舌紅苔少脈虛數等。

李東垣在《內外傷辨》中建議夏月宜補生脈飲,原文這樣説:

“聖人立法,夏月宜補者,補天真元氣,非補熱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蔘之甘補氣,麥門冬苦寒瀉熱,補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肅燥金,名曰生脈散。孫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之氣,亦此意也。”

而他的老師張元素在《醫學啓源》中説生脈散能“補肺中元氣不足”。

清代醫家汪昂在《湯頭歌訣》祛暑之劑篇中記載生脈飲:

“麥味與人蔘,保肺清心治暑淫。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人蔘五分八分,五味子九粒。人蔘大補肺氣,麥冬甘寒潤肺,五味酸收斂肺,並能瀉火生津。蓋心主脈,肺朝百脈,補肺清心,則氣充而脈復。將死脈絕者服之,能令復生。夏月火旺爍金,尤宜服之。”

生脈飲面世後,在各朝各代都傳播廣泛,清朝的乾隆皇帝也經常吃。如今在任意一家藥店裏,基本都可以找到生脈飲口服液這個中成藥。

但是現在生脈飲口服液有兩種,一種是用人蔘來製作的,這個人蔘一般是紅參,藥性較強,治療效果比較好,適合在症狀嚴重時服用;另外一種是黨蔘方的,藥盒上有標註,藥力比紅參方平緩,可以作為日常保健服用哦。

也可以自制生脈飲,方法也很簡單:

每次取人蔘6克,麥冬9克,五味子4克,切碎後加水煮5-10分鐘或用開水燜泡10-20分鐘就可,當作茶飲,每週喝2-3天就好。與生脈飲口服液一樣,人蔘可由黨蔘代替。

不過生脈飲雖然療效好,藥性平和,但也不是人人可用。由於其標明瞭氣陰兩虛者才適用生脈飲,所以表現為如感冒發熱,或咳嗽痰多,以及中暑熱盛但沒有表現為氣陰不足者不可亂用哦。消化不良、舌苔厚膩、大便溏薄的人也應慎用,以免誤補助濕,加重症狀。

最後,説一説現代醫學對於生脈飲治療低血壓的研究,發現生脈飲可治療心肌梗死後低血壓、透析合併低血壓、原發性低血壓及流行性出血熱合併低血壓等,且治療後血壓穩定,波動小,無明顯毒副作用。

故而名方就是名方,搭配完美,經得起檢驗。

提醒提醒:每個人身體情況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據情況辨證加減,建議找專業醫生指導哦。(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